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世為非義,故屢退而不去。以仁心為己任,雖道遠而彌厲,及遭值際會,協策竇武,可謂萬代一時也,功雖不終,然其信義足以攜持世心也。
這段還是引敘范曄的話,來答覆前面的問題。讀過諸葛亮的《出師表》,就會知道漢桓帝、漢靈帝這兩個皇帝了。《出師表》上提到劉備最難過、最痛恨的,就是他這兩位老祖宗。這兩位漢代皇帝,和宋代的徽宗、欽宗父子一樣。宋徽宗做一個藝術家蠻好的,他的繪圖、書法都很好,可是命苦,當了皇帝就非變成俘虜不可。
范曄所說這個歷史的故事,舉出竇武和陳蕃這兩位後漢的名臣。當時發生了黨禍,他們兩人想挽回時代的風氣,但是陳蕃卻因竇武的黨禍案子而犧牲了。這裡范曄的論點是說,在桓靈這個時代,像陳蕃這種人,學問好,有見解,有人品,知識分子個個仰慕他,他個人所標榜的,已經樹立了風氣、聲望,成為一個標竿。對當時昏頭昏腦過日子的世俗抗議,他的那種思想、影響力,在最危險的社會風氣中、政治風浪中,像跑馬一樣,和那些明知道不對而又不敢說話的懦夫爭衡,結果把生命賠進去了。以他的聰明學問,並不是不能做到潔身自好,明哲保身,而是他不願意這樣做。因為他想要提倡倫理道德,人類的社會就要有是非善惡,他悲們當時世界上的人,一些知識分子,看到時代不對了,儘管反感極了,而只是離開世俗,明哲保身,逃避現實,沒有悲天憫人之意,人倫之道就完了。所以他反對這些退隱的人,認為退隱不是人生的道理,於是他有機會可以退開,他還不走,而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精神,以仁心為己任,明知道這條路是很遙遠的,還是非常奮發、堅定,所以一碰到政治上有改變的機會,就幫忙竇武,而把命賠上了。這樣的死,是非常值得的,以歷史的眼光來看,把時間拉長,把空間放大。他這生命的價值,在於精神的生命不死,萬代都要受人景仰,雖然他沒有成功,但是他的精神、正義足以作為這個世界的中心。
議曰:此所謂義重於生,捨生可也
這裡的結論是,當覺得死了比活著更有價值,這個時候惟有犧牲自己。這是理論,這種理論想要真正變成自己的思想和觀念,則並不簡單。能在必要的時候付諸實施,更是難之又難。
上面的這些歷史故事,都是說“臣行”的,所謂臣行,也就是人臣的自處與處事之道。一個人做事對自己的立場要認識清楚。
下面繼續提出臧洪死張超之難的故事,討論他是不是可稱為義?臧洪死張超之難故事的原文,在這段文章的後面,用括號引述出來了。我們必須先了解這個歷史故事的實際經過情形,然後再說它的道理。在這裡大家一定會奇怪古人寫文章為什麼這麼彆扭,把論理的文字,寫在前面,而把所討論的歷史故事,寫在後面。這是因為古人認為這些歷史故事,每一個讀書人都知道了,假使先敘述故事,再論道理,在古代認為這是丟人的事,甚至認為作者看不起人,好像表示別人對歷史都不懂,只有他懂似的。因為中國古代讀書人,大多都對歷史典故很熟。現在可不同了,一般寫論文,都是東抄西抄一大堆,寫出來的意見,不是作者的,而是抄來的。這是古今之不同。其次,古人有時引述的歷史故事,在文章中等於現在文體的註解,所以放在正文的後面,這是我們對於古今文體需要了解的地方。我們是現代人,就走現代的路線,從後面讀起,先把這段歷史故事瞭解,等一下再回過來看它對這個故事的評論。
昔廣陵太守張超委政臧洪,後袁紹亦與結友,及曹操國張超於雍丘,洪聞起被圍,乃徒跣號泣,勒兵救超,兼從紹請兵,紹不聽。超城陷,遂族誅超,洪由是怨紹,與之絕,紹興兵圍之,城陷誅死。
這是三國時的事。廣陵是現在的江蘇揚州一帶。張超是當地的太守,他把地方的政事交給了臧洪,後來袁紹也和他做朋友。有一次曹操在雍丘(現今河南杞縣)這個地方,把張超包圍起來。臧洪聽到這個訊息,因為張超是他的朋友,又是長官,所以就光著腳,哭著到處替張超求救兵,一面自己也出兵。同時因為袁紹是朋友,也向袁紹求救兵,可是袁紹沒有理他。結果張超被曹操消滅了,全族都被殺了。臧洪就為這一件事情恨透了袁紹,而和他絕交了。朋友變成了冤家,於是袁紹又興兵圍攻臧洪,破城以後,臧洪也被殺掉了。
議曰:臧洪當縱橫之時,行平居之義,非立功之士也。
後來一般人討論這件事,就認為臧洪自己莫名其妙,頭腦不清楚,當三國那個時代,正是所謂縱橫時代,等於戰國時候一樣,是沒有道義的社會,談不到要為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