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1/4頁)
莫莫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在他們的深層關係中,並不是一切都很順當。自然的經濟問題中摻雜著民族問題:外來者是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而哈薩克人則又是哥薩克人生活環境中的“另類”。對於哥薩克來說,所有從俄羅斯遷來的人都是“俄羅斯人”……
我的曾祖父一家就是生活在這種矛盾的條件下。多年過去了,他的孩子們,包括我的爺爺,娶了土生土長的哥薩克女人。我的民族屬性也由此而生——是世居俄羅斯中部地帶的俄羅斯人同熱愛自由的烏拉爾軍哥薩克人的融合。
多年以後,我的爺爺奶奶由於各種原因又回到了頓巴斯。先是當農民,而後成了礦工。
俄羅斯人、烏克蘭人都願意互做鄰居。哈薩克有不少俄羅斯名稱的村鎮和城市。1837年建立了一個哥薩克軍事要塞,叫做維爾諾耶(忠誠)。選用這個名稱是把它作為一種堅定不移、對俄羅斯國籍忠貞不貳的象徵。這之前那裡是一個哈薩克居民點,叫阿拉馬特。到蘇維埃政權時代,城市改稱阿拉木圖。
哈薩克成了俄國的一部分,對這一事實乃至它的後果,哈薩克各社會政治階層的評價遠遠不同。一部分人——該地區的傳統精英分子——常常把宗法制生活方式的破壞,商品—貨幣關係的發展,看做是對“祖輩神聖精神的”褻瀆。另外一些人則期盼俄羅斯民主力量能促進哈薩克人民啟蒙思想的發展。
從蘇維埃政權在哈薩克確立之日起,開始了國家建設的新階段。1920年8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共和國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團透過決議,建立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哈薩克共和國最初的名稱),其中包括若干由哈薩克族人居住的州。到了1924年,中亞地區按民族重新劃界,所有的哈薩克族土地合併為一個統一的蘇維埃民族國家,1925年又更改了國名,使之符合歷史,開始稱為哈薩克共和國。
失樂園(2)
哈薩克人約佔共和國居民的61%。當時便有人建議,把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改為加盟共和國,但這種改革1936年才得以實現。
上世紀20年代推行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居民狀況的措施。比如願意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分到了耕地和草場,建設了新的工廠,甚至出現了完整的工業部門。當時即便該地區也未能避免政治上的極端主義。那個因1918年在烏拉爾積極參與槍殺沙皇一家而出了名的戈洛謝金,從1925年起領導了俄共(布)哈薩克邊區委員會整整8年,在共和國內也留下了關於他的血腥記憶。由於推行遊牧民和半遊牧民強制定居的極左的行動,共和國的居民消失了幾乎1/5。
上世紀30年代初開始,共和國經濟迅速發展,先是工業,而後是農業。1937年在哈薩克大工業企業達到2000多家便是明證。1940—1975年間,從事工業生產人數的增長速度等於俄羅斯的2。7倍。當然,這種速度也是受到軍事局勢的影響,但起主要作用的還是蘇聯實行的關注民族共和國全面迅速發展的政策。發展首先涉及經濟。經濟的建立靠的是全國的資金,同時又靠動員地方資源,包括礦產資源。礦產正是哈薩克所富有的。比如,大家知道,僅煤礦就有400多處,銅礦、鐵礦、鉛鋅礦、金銅礦、磷鈣土礦、石油、天然氣等幾十處。在這個有著各種原料的基地,不僅採掘工業,而且冶金業、鋁業、化學工業等部門都得到迅速發展。哈薩克生產50餘種有色、稀有、貴金屬、稀土及其他金屬。遺憾的是金屬加工業、重型機械和拖拉機制造業尚欠發達。好在各加盟共和國組成一個統一國家,同其他共和國的廣泛合作聯絡,補償了上述這一不足。
哈薩克擁有巨大經濟潛力。我在1987年曾訪問該共和國,在埃基巴斯圖茲走訪了2號地區國營發電站,而後又參觀了東方露天採煤場。兩個工程規模大得驚人,更令人驚羨的是高階技術裝備。烏斯季—卡緬諾戈爾斯克鉛鋅聯合工廠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生產鋁和鋅這種國民經濟急需的有色金屬,又要在生產過程中避免汙染,這需要具有多麼尖端的技術啊!坐落在市郊的村鎮中漂亮的個人住房星羅棋佈,也引起了我的注意。看來,這是我國大城市中第一批真正由個人興建的獨門獨院的住宅。
在參觀卡拉幹達冶金聯合工廠時,我一直覺得我是置身於故鄉的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這裡的許多車間,其裝備都是由當初我所在的工廠生產的,那時我曾是工廠的總工程師和總廠長。是的,這是我們這個共同的偉大國家高效勞動分工和生產合作的有目共睹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