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出版的紀念和介紹史可法的書籍。從史可法衣冠冢內發現的玉帶片等遺物,一併在櫥窗內展現在遊人面前。
從饗堂後門步出,後面是史可法墓園。粉牆黛瓦,三堂墓門,一對小巧的石獅,顯得莊嚴肅穆,據說是宋代遺物。門楣上刻有隸書“史忠正公墓”五個大字。女貞子掛滿枝頭,筆竹瘦約堅勁,數株梅花結滿寒枝,含苞待放。
旁邊一塊牌子上介紹:此史可法衣冠冢,史公殉難後,義子副將史德威尋遍揚州,未得史公遺骸。遂依公遺願於順治三年(1646年)清明節,葬史公衣冠於城外梅花嶺下。
墓地內銀杏蔚秀,臘梅交柯,衣冠冢兩旁是矮牆,墓臺下的兩株銀杏之間,豎著青石墓碑,上鐫“明督師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史可法之墓”。碑後墓臺上有墓冢,封土高16米。青冢上遍植茜草,又名忠臣草。
從衣冠冢向東,墓園旁邊有一座月洞門,門上鑲有“梅花嶺”三字,走進洞門。裡面是一座低矮的土山
土山是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揚州太守吳秀疏浚古城河,將挖出的淤泥堆積成嶺。嶺上遍植梅花,每到深冬和早春季節,梅花凌寒獨放,清香四溢,故名梅花嶺。當初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師也曾在此嶺。
門外是著名的梅花嶺土阜。太湖石圍繞的山坡上遍植臘梅,嶺上嶺下遍植著春梅、臘梅和冬梅。嶺南一池碧水,假山堆疊,園林雖小,意趣盎然。四周春梅、白玉蘭、廣玉蘭、桂花、瓊花、天竹、芍藥等花木,點綴其間。
臨池平臺上有半亭“梅觀”依牆而建,亭柱上有楹聯一幅,上書:“千朵梅花滿池水,一彎明月半亭風”。
史可法原想以身殉國後。葬於旁。後因明朝已亡,歸葬明孝陵的願望無法實現,史德威等便將其衣冠葬於揚州城外梅花嶺梅花嶺具有代表性的樹種和花卉有銀杏、梅花、白玉蘭、廣玉蘭、桂花、瓊花、天竹、芍藥花等,其中銀杏和瓊花作為揚州的市樹、市花。
館內現生長古銀杏樹有300多年的歷史,有揚州最大的一顆古臘梅樹,梅花嶺是揚州重要的人文景觀。
沿池旁曲廊走去,來到嶺東的梅花仙館,門前懸有沈鵬書楹聯:萬代青史可法;三分明月長存。館前立有一太湖石。竅穴千百,亭亭玉立。名曰:南國遺石。
梅花館後有一碑亭,陳列著一塊“三絕碑”,三絕碑原在市區古禪智寺(今上方寺)內,寺已不存,現揚州博物館收藏。原碑為唐代鐫刻,早毀。現碑為明代寺僧本初重刻。碑高155厘米。寬73厘米,上刻吳道子畫寶誌公像、顏真卿書、李太白贊,因稱‘三絕‘。碑下題跋為明人所刻。碑額上刻隸書‘三絕碑‘三字。
碑亭之西是晴雪軒,又稱遺墨亭,廳前是揚州最大的一顆古臘梅樹。迄今200餘年,依然風骨錚錚,相伴忠魂。楹柱上掛史公自撰的聯句:“斗酒縱觀廿一史,爐香靜對十三經。”
正中牆壁上嵌著史公手跡石刻三塊,一塊是史公臨難家書,另兩塊是史公復清攝政王多爾袞書,充分展示了史可法為了國家鞠躬盡瘁的獻身精神和視死如歸的浩然正氣。廳前一株二百餘年的古臘梅,是揚州最古的臘梅。梅開清芬,象徵英烈的鐵骨忠心。
廳內有數幅書畫作品,多以梅與鶴為題材。其中史可法書法對聯:“自學古賢臨靜節,唯應野鶴識高情。”筆走龍蛇,氣韻生動。“千里遇師從枕蓆,一生報國託文章。”筆力遒勁、豪放激越。
傳此聯是史可法目睹恩師左光斗被閹黨迫害,不畏強暴,誓死如歸的壯舉後所作自勉聯。史公書**力的深厚,所謂字如其人,史公的高雅節操和剛正秉性在字裡行間也有跡可循。
廳內壁上嵌有史公“復睿親王多爾袞書”和遺書、小像及其墨跡石刻共8方,並陳列有史公手跡和拓片。梅花嶺下建有一座碑廊,碑廊裡嵌入16方當代名人紀念史可法的手跡石刻,向世人昭示著揚州城歷史上最壯烈的篇章。
其中有蔡廷鍇將軍題寫的“率孤軍守孤城,臨難不苟,寧死不屈。偉大的愛國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氣節永遠是後代學習的榜樣。
有邵力子先生題寫的“巨星臨叔世,大節歷艱關。久抱師門慟,難回國步孱。蕪城刑白馬,梅嶺瘞玄冠。異代昭忠烈,長輝一片丹。”
郁達夫題寫的“三百年來土一丘,史公遺柰(音奈,落葉小喬木,蘋果樹砧木。此處意為繼承史公遺志的人)滿揚州。三分明月千行淚,並作梅花嶺下秋。”
劉海粟的題詞是:精神萬古,氣節千載。賀敬之所題:史可法、人可法、書可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