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魏,又跳槽到楚國,其間發生了著名的“廉頗雖老,仍能每餐食鬥米”的典故。其後很久,老將軍才在楚國辭世,那時離廉頗初亮相已經有四十多年了!如果老廉八十歲過世(古人平均壽命短,那時活八十歲,相當於現代人活一百歲左右),那麼他初亮相時,至多也就是三十多歲,而他當時的身份就已經是趙國的大將軍。
“將相和”故事,則發生在趙惠文王二十五年。按上文的推算,廉頗那時應當40歲上下。
再說藺相如的年齡。他比廉頗還早死10多年,卻比廉頗晚出道。他的身份,在很長時間內都是“宦者令繆賢舍人”,也就是宦官首領繆賢的幕僚,大概相當於左宗棠在駱秉章幕府中“潛龍毋用”的狀態。繆賢自己是老油條,當然不會用菜鳥做幕僚,而且他推薦藺相如時,提到當年藺相如曾出謀劃策,使自己解困於危難;且用廉頗的話說“相如素賤人”,在貶低相如時也沒有強調他年少,這些都說明相如屈沉下僚很多年。所以,他出道時,很可能歲數比廉頗還大些,至少不是個小年輕。
《廉頗藺相如列傳》因為“將相和”的典故而聞名。詳細的故事,只要是上過高中,學過這篇課文的讀者都熟悉的了,撲不贅述。本文要說的是,如果關注《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全篇,再參照其他篇目的有關記載,你可以發現,“將相和”故事的背後,其實是趙王在操控兩種對外路線,調和鼎鼐,力圖保持國家發展平衡的運作。
再如,廉頗對藺相如的古怪態度,以及秦國對趙國的前後表現,都說明“將相和”的背後,隱含著趙國兩種外交策略的較量。
當時,玩合縱連橫的蘇秦、張儀都已經不在了,但其外交遺產還在,各國內部,仍存在聯秦與抗秦的兩種外交思路。雖然趙國是軍事強國,但也不例外,其內部也有外交分歧。
廉頗很明顯是聯秦派。注意,他只是親秦,而不是投降。廉頗在趙國帶了半輩子兵,打了無數的仗,曾經對燕國、齊國、魏國出兵,都取得了成功。可是對秦國呢?除了曾經與秦軍協同作戰,在《史記》的記載中,廉頗只帶兵跟秦軍打了長平一仗,但還因為消極避戰,中途被撤了。
課文中說,惠文王十七年,趙王得到和氏璧,秦國立即提出用十五城來換,趙王召大將軍廉頗等商量對策。他們怎麼計議的呢?
大家開了半天會,結論是:嗚呼!無法可想。
廉頗當然主張給秦國璧,這樣縱使秦國賴賬,趙國在國際上也有話說。
趙王卻捨不得。
最後是趙王背後的太監繆賢推薦了一個人:門客藺相如。
這個繆賢不簡單,他跟燕王過從甚密。燕王為什麼要結好趙臣呢?如果讀過蘇秦的傳,就明白了,蘇秦當年搞合縱,佩六國相印,孤立秦國,他的大本營就在燕國;燕國也因此撈取不少國際好處,所以,跟燕國結好的各國權貴,歷代不絕。這是燕國的一個外交政策。秦國也因此最恨燕國,以致後來有燕國策劃“荊軻刺秦王”的事發生。繆賢與燕王結好,當然是抗秦派,藺相如是其幕僚,而且深得繆賢賞識,所以也是抗秦派無疑。
藺相如的行為也是如此。他見趙王,慷慨陳詞的內容,全是以秦為敵;到秦國,又戲耍了秦王,刻意激怒後者。
史載,完璧歸趙後一年,秦攻趙,奪取一城;次年又攻趙,殺兩萬人。
這實際是“完璧歸趙”引發的軍事行動,是“完璧歸趙”的餘波。所以說藺相如“不辱使命”,實有誇大之嫌。不給秦玉璧,又能令秦理虧而無言,無所行動,這才真正是不辱使命。藺相如一番大言,貌似義正詞嚴,其實理虧。秦王並沒有說不給趙十五城,而且還齋戒沐浴,很正式地要接受玉璧,藺相如卻把玉璧偷偷帶回了。據司馬遷的記載,藺相如的依據,竟都是“度”,“度”秦王如何如何,也就是主觀猜測。明朝時有王世貞作《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就很看不慣藺相如這一套“完璧而失信”的手段——王世貞也是從藺相如的視角看問題的,其實相如的本意,正是要託“大義”而激怒秦王,同時也由完璧而邀功於趙王。
“將相和”只是貌合(2)
趙王是重玉璧,還是重土地和人民呢?《史記》是不著閒筆的。司馬遷筆下的兩次趙國的敗績,已經說明了他的看法。
同時,廉頗作為大將軍,秦兩次來攻,都得勝而去,不能不說他是有責任的,他明顯是不作為,是不想給藺相如擦屁股。
接下來澠池會,藺相如對秦王作人身威脅,但正是因為廉頗已經駐紮大兵在邊境,而且廉頗和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