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小圈子。
一個不能正視歷史的朝代,能有什麼進步,更遑論作為?宋朝褒貶唐人,卻始終不能比唐人有出息,正是因為這個。現代人研究唐史,也多采“舊唐”,而在比較唐宋兩朝的時候,則拿出“新唐”,就是因為宋人是五十步笑百步。從他們“總結唐朝教訓”的思維方式裡,後人能夠看出很多宋朝人積貧累弱的自身原因。
所以,一代代皇帝與大臣,把這樣的教訓死記硬背,最終也不能有《大憲章》這樣的東西出來。那麼,國體的嬗變和現代化的開啟,就永遠不可能來臨。北宋那麼多的高人大士,明爭暗鬥了一百多年,始終沒有能夠拿出一點可以延興國祚的章程來,始終受辱於他們眼中的“韃虜”,最終更淪亡於自己的“蟋蟀宰相”。這,不是必然的嗎?
歐陽修作這部《新五代史》,開始是想繼承《春秋》的精神,以筆為旗,褒貶古人,達到“令亂臣賊子懼”的效果,其中論贊的成分非常多,因此,王安石說他“滿紙嗚呼”——歐陽修很自然地重走了范曄“菲薄古人”的老路之後,發現自己的路很難走通。范曄批評東漢,是因為東漢確實是一個病態的王朝;歐陽修批評五代,而五代的出現卻有它的歷史必然性,其終結自有它的規律所在。
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北宋是秀才的時代,五代是兵的時代。歐陽修站在秀才的視角,看五代的軍閥混戰,當然感到不可理喻。帝王將相眼中的盛世,只是老百姓做穩了奴隸的時代;帝王將相眼中的亂世,只是老百姓想要做穩奴隸而不能的時代。
他們的嗚呼哀哉,老百姓一點也不會感到共鳴,因為那不過是兔死狐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蜀漢有雙隱形的翅膀(1)
——《出師表》背後的恩恩怨怨
蜀漢丞相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成為中國專制時代“賢臣”的標誌性人物。他的一篇《出師表》寫得聲如金石,感人肺腑,是一個很重要的緣起。
後世讀書人把此表奉為圭臬,其最主要的原因卻還不是諸葛亮文筆優美,或他此後取得過軍事政治上巨大的成功,而是他竟然可以這麼寫,竟然有這樣的話語權,一個臣子可以對一個君主以如此真誠的、教誨的語氣說話。而且,孔明說出了歷代計程車人所欲言而不能言、不敢言、不盡言的東西,這又正是普天下把“為帝王師”當成最高理想的讀書人所夢寐以求的境遇。
虛君無為,忠臣用命。這種無形的特質,使得蜀漢這個在當時的三國中最弱小、偏僻的國家,在經濟上落後,軍事上又沒有獲得戰爭利益的狀況下,能夠立國幾十年不滅——翻開歷史記載,幾乎在這同時,曹魏被權臣篡竊了,東吳被孫權自己虛耗了。看看在魏、吳的兩位諸葛亮的本家的下場:族弟諸葛誕在曹魏,為了維護曹氏、反對司馬氏而興兵敗亡,被滅三族;侄子諸葛恪更慘,作為吳國的重臣而遭謀害,也被滅三族。
蜀漢這種特質,在《出師表》的行文中透露得淋漓盡致,所以它是一篇多層意味的,文意非常複雜的文字,是忠臣的自白書,也是老臣的牢騷書,同時又是權臣的政略書。下面,撲就從這三個方面,結合當時的史實,加以分析。
忠臣的自白書
龍戰與野,其道窮也。止戈為武,有鳳來儀。戰爭是流血的政治,在西方,古代戰爭主要是流貴族的血,而在中國,古代戰爭主要是流老百姓的血。好戰者自亡,強國之正道,在於不戰而勝。
既然窮兵黷武不是強國正道,所以歷代上《出師表》,一定要首先申明出征的理由。
蜀漢的出征理由是什麼呢?孔明說得非常清楚:不是我要擁兵自重,而是要完成先帝的遺願,要光復漢室——包括此前平定南中,也一樣是基於“光復”的國策。
後人透過《三國演義》看《出師表》,往往曲解諸葛亮的真意。《三國演義》是小說,小說裡病態地拔高孔明的智商,到了“多智而近妖”的程度(主要是毛本《三國》),好像諸葛亮太厲害,不北伐,不打別人,實在是浪費資源、明珠投暗、暴殄天物、美婦偏伴濁夫眠。
還有人說,諸葛亮北伐是為了功高震主,控制軍隊,將來自己當皇帝。
其實,如果北伐成功了(希望極其渺茫),那麼諸葛亮受九錫,封王是有可能的。關鍵之處就在於:因為曹魏強大,蜀漢弱小,加上北伐遠征軍的補給根本上不去,北伐是沒有多少成功可能的。何況蜀漢與孫吳的聯盟,只不過是一種戰略媾和,名為“平分天下”,實則互相戒備。從劉備敗歸白帝,直到蜀漢滅亡,蜀漢都在對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