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綸巾布袍”;群英“起來把盞,必須誇其才能”,這是暗指蔣幹無能;周瑜又領著蔣幹看自己在軍中的排場,並繼續刺激他:“想周瑜與子翼同學業時,不曾望有今日矣!”
在連番刺激之下,蔣幹“面如土色,心似刀錐”,心態失去平衡,對周瑜產生了滿腔怨憤。
周瑜暗暗觀察,見火候已足,索性繼續刺激他,“自起舞劍作歌”,唱了一首“功名歌”,刺激還沒有立功名的蔣幹。“瑜自起舞劍作歌。眾拍手而和之。歌曰:大丈夫處世兮,立功名。功名既立兮,王業成。王業成兮,四海清。四海清兮,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兮,吾將醉。吾將醉兮,舞霜鋒。歌罷慷慨,滿坐盡歡,獨有蔣幹,寸心欲碎。”
蔣幹起了歹意,想禍害一下週瑜。
周瑜馬上裝醉,帶他進了自己的中軍帳同睡。
一個原本善良的小人物,當他想害人時,也就是動動手邊的東西。
於是,不甘“擦乾眼淚陪你睡”的蔣幹偷翻桌上文書,看到了一封上寫“張允、蔡瑁謹封”的信,“暗讀之”,原來裡邊是要出賣曹操的意思。蔣幹如獲至寶。
其實,稍有點腦子的人就會想到:蔡、張投靠曹操後,得到豐厚的封賞,再投孫權,孫權不會封賞他們更多,而且二人家族都在曹操手裡,更兼曹操實力明顯佔優,他們怎麼可能叛逃到孫權處呢?況且,二人真要背反,也不可能把自己的名頭暴露在信封上;周瑜讀完這樣的密信,不是燒掉,就是秘藏,怎麼可能放在“帳內桌上”那麼明晃晃的地方?
蔣幹失去了理智,更兼平時沒幹過這路事,所以輕易就上套了。
接下來,周瑜繼續表演:與“江北來的密使”還商議了一番,回來睡下。
蔣幹趁“機”跑了。
回到曹營,蔣幹馬上彙報了“情報”。曹操初戰受挫,正在焦躁,加上本來就不信任荊州人,衝動之下,殺了蔡瑁、張允,殺完就後悔,省悟自己是上當了。
反觀毛本《三國》之中,為了貶低曹操,連他手下人的品質也加以降等,刪去了周瑜對蔣幹的各種刺激,削弱了“功名歌”。“群英會”變成了單純的酒會,“群英”不再是功名的狂歡,而是一群酒徒酗酒而已。蔣幹受刺激的心理變化過程也被去掉,意思變成了蔣幹一過江,就圖謀不軌——那還何苦盜書?趁周瑜醉臥,取出事先備好的毒藥,和水給周瑜喂下,然後從容逃出,不是功勞更大麼?
周瑜玩“群英會”,跟“蔣幹盜書”是因果關係。毛本的改動,只能使這一邏輯關係變得模糊。改動者也不想想,如果蔣幹本就是陰險小人,以周瑜的人品和交友原則,當年怎麼可能與蔣幹“如親昆仲”呢?
羅貫中的這種寫法,是有其現實意義的。後來,皇太極命人在俘虜來的太監面前演戲,利用太監心理變態又沒見過世面的弱點,以及崇禎皇帝猜忌心極重的性格,讓他們回去報告“袁督師與敵人勾結”,結果使明朝自己除掉了袁崇煥,崇禎自毀長城。皇太極用的就是從羅本《三國》裡學的這一招。
曹操和曹植誰是“兇手”(1)
——楊修之死是為了誰
在《三國演義》之中,楊修之死是一個頗具爭議性的事件:到底是曹操嫉賢妒能殺害忠良,還是因為楊修參與了曹丕、曹植的嫡嗣之爭,導致曹操不得不殺了他?或者,兩個因素兼而有之?
最後的這種可能是近來比較流行的提法。曹操既討厭楊修比自己聰明,更忌諱他參與嫡嗣之爭,於是殺他。倒好像楊修是個必死的人。其實,這種提法本身就是避重就輕和稀泥的——
正史上,曹操是很細膩的人。他雖然殺人如麻,但處理每一個有身份、地位的人,都是綜合多種考慮的,不過,一定會找一個最主要的動手理由。
比如,禰衡雖然討厭,但因為禰衡沒有實質性危害,所以曹操不自己動手殺他,而是讓他去別人那裡“尋死”;華佗試圖借自己的醫術要挾曹操,曹操毫不猶豫就把他殺了;馬騰是曹操的政敵,但若馬超不造反,曹操也不殺馬騰;呂布害曹操很慘很狼狽,但若劉備不提丁原、董卓事,曹操也不想殺呂布;孔融做文章譏諷曹操,但若他不與孫、劉手下計程車人書信來往、稱兄喚弟,曹操便不至於動了殺心。
對於楊修,曹操也是由一個決定性因素而導致他尋機將其除掉的:曹植拿楊修當成了自己的擋箭牌、犧牲品。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在這些關鍵的情節背後,都要總結出一些教訓和智慧。在楊修的問題上,羅貫中的看法是,曹操本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