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瑜之間的“豪門恩怨”。在劉備駕崩,蜀漢平定南中之後,蜀漢建興五年(公元227年)諸葛丞相祭起《出師表》,率領大軍北伐曹魏的關隴地區,這就是《演義》中“六出祁山”的第一齣。
諸葛亮這次出兵,是他獨自統兵與曹魏正規軍之間打的第一仗,意義十分重大:成了,可以光復漢室;敗了,蜀漢恐怕很難再有光復希望。當時曹魏的國力遠遠強於蜀漢,蜀漢的人口和軍力(不能算剛剛平定的南中“蠻夷”)只及曹魏的十分之一,因為連年用兵,青壯年人口更少。諸葛亮深知蜀漢輸不起,所以,他採取了正面推進、穩紮穩打的戰略,而否決了漢中守將魏延“兵出子午谷奇襲長安”的險招。
史載,此次戰役,諸葛亮用趙雲、鄧芝的疑兵引開了總督魏國西路眾將軍的大都督曹真,利用正面進攻,擊敗了安西將軍夏侯楙,圍攻祁山。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響應,但曹真命大將張郃在街亭迎擊諸葛亮的前軍馬謖部。張郃以逸待勞、軍鋒甚勁,發起反衝鋒,馬謖軍以步軍為主,抵擋不住,退到山上固守(步兵對抗騎兵,必須藉助地勢),正中張郃下懷。他立刻截斷山上水源,於是大破馬謖,致使諸葛亮只得退回漢中休整。三郡之地得而復失,叛亂者全部被清算。
諸葛亮從此次北伐中掠回了一些人口,其中包括後來的蜀漢大將姜維。
這是史料上平鋪直敘的記載。
而《演義》中的描述,則將諸葛亮在街亭之戰前的小戰鬥均誇張為大獲全勝,而街亭失守則是由於司馬懿的半路殺出和馬謖的指揮失誤(導致失守的直接因素)。諸葛亮前面的戰果宣告崩盤。
小說的意思,表面上是諸葛亮誤用馬謖導致功虧一簣,實際上卻是說明一個道理:諸葛亮在戰略上是失誤的,是他出兵祁山,才導致此次戰出兵失去了突然性的。所以,魏國夏侯楙敗了還有曹真、郭淮,曹真、郭淮敗了還有司馬懿,各路大軍可以源源不斷上來封堵;而蜀漢這邊糧道不暢,只宜速戰,攻下魏國大城搶糧食,所以街亭一失,便導致完敗。此外,《演義》中是馬謖去守街亭,而正史上守街亭的卻是曹魏一方的張郃。
下面,撲從史實角度,給大家說說諸葛亮的戰略失誤究竟在哪裡。
按說,這一次諸葛亮北伐,確實是利用了顛覆曹魏、復興劉漢的一次天賜良機,不過這一良機的關鍵人物不是諸葛亮——
第一個關鍵人物:三姓叛將孟達,時為曹魏新城太守,駐紮上庸。
孟達最初是劉璋部下,後來叛變作為內應,迎劉備入川。劉備得勢後,派孟達出鎮蜀漢國防線中段的上庸地區,並讓乾兒子劉封與其共同統軍,牽制孟達。關羽敗亡,劉封、孟達坐視,劉備因此準備清算二人。孟達嗅覺靈敏,又領本部人馬叛劉降曹(劉封回益州後被殺)。曹丕重用孟達,為其加官晉爵,讓他擔任新設定的新城太守,仍鎮守上庸地區。
過了幾年曹丕死了,魏新君曹睿不喜歡孟達。孟達於是又主動給蜀漢的諸葛亮傳信,想挾其部下數萬人和上庸要地“叛回”蜀漢。
上庸處在魏蜀吳三國交界處,戰略位置十分重要。當時,如果諸葛亮能夠採納魏延的計劃,奇襲長安,自己帶兵殲滅曹魏的關隴兵團,同時,孟達率軍響應,直撲宛城、洛陽,則半壁江山將不復為曹魏所有。如果,此時東吳再趁火打劫,曹魏不亡也難。
第二個關鍵人物,漢中守將魏延,此人已在漢中經營多年。
魏延在漢中積極籌備北伐關中,對於曹魏在關中的虛實,掌握得十分清楚。劉備死後,蜀漢多年不興兵,所以,曹魏的關隴防線幾乎廢弛,子武谷中也無兵駐守。當時,長安方面的主帥還是無能的夏侯楙。魏延的奇襲計劃,是建立在這個情勢之尚的,故而有很大成算。為將者,必須知己知彼。所謂知彼,不僅指敵人的虛實,還有在戰爭中我方必須面對的客觀環境,如天時、地形、居民、物產等因素。看魏延的計劃,他做到了這一點。看諸葛亮的表現,則這方面的準備一點都沒有做,還要越級指揮——他的平推直進,跟曹魏打遭遇戰、消耗戰,使得蜀漢喪失了大量的時間。對於缺糧的蜀漢軍而言,時間是最重要的作戰資源。
孔明為什麼必殺馬謖(2)
諸葛亮過於考慮自己北伐的正義性,以為大軍一出,曹魏官民很可能望風歸附,加上孟達一鬧,雖然是自取滅亡,但也足以令曹魏內部大亂,所以,他否決了魏延的“險招”——何況在個人關係上,魏延因為是劉備親兵出身,是老兄弟,與代表荊州士人團隊的諸葛亮向來不對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