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 (第4/4頁)
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富者也可以苟且偷生,於是乎局面不可收拾。朱由檢很贊同他的分析,指示有關部門,饑民聚眾造反,是因為地方官招撫、撫卹失當,要求延綏巡撫洪承疇以招撫為主、以圍剿為輔。幾天以後,他再一次重申:只要招撫、撫卹得法,“自然盜息民安”。也就是說,如果地方官在“撫”字上下功夫,自然而然就可以達到“盜息民安”的境地。
崇禎四年(1631)正月,朱由檢在接見進京朝覲的陝西、山西官員時,面授機宜,明確提出“宜撫不宜戮”的方針:“流寇”也是朝廷的赤子,宜於招撫,不必專門殺戮。
與此同時,他批准了楊鶴的招撫部署。楊鶴的部署概括為八個字:“撫局既定,剿局亦終”——招撫搞好了,圍剿也就不必了。他在奏疏中寫道:延安一府十九州縣,有“土賊”、“流賊”四大夥,圍剿多次無法剿滅。但是招撫也不易了結,關鍵在於招撫以後,把這些人安插到什麼地方?因此必須有切實的賑濟措施,使他們有糧食餬口,然後才談得上解散;解散之後還必須安插,要切實給予耕牛、種子,使他們回到農村恢復生業。如果照此辦理,那麼,“土賊”、“流賊”有生之樂,無死之心,自然而然就接受招撫。這就叫做:“撫局既定,剿局亦終。”
朱由檢對他的撫局主張十分欣賞,儘管有大臣反對,也不為所動,仍一如既往支援他。問題是賑濟、安插都需要朝廷撥發錢糧,大臣們講了一年,朱由檢都下不了決心。如今為了撫局,決心孤注一擲。促使皇上下決心的是兵部職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