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津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戰略上有獨到見解,堪稱帥才。但是,他有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明史》所說“性剛負氣,好謾罵,不為人下”,在官場上人緣很不好,導致他一度賭氣,摜紗帽。皇帝極力挽留,對他說,現在你這位經略卸擔子,豈不前功盡棄!你應該更加殫精竭慮、忠心耿耿,與各方齊心協力、和衷共濟。在以後的幾個月中,皇帝對他充分信賴,使得熊廷弼能夠在遼東經略的位置上安然無恙,遼東局勢也太平無事。不料,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一日皇帝駕崩,熊廷弼失去了強有力的支撐,不久就遭到言官出於門戶之見的無端攻擊,終於被迫罷官。
袁崇煥督師遼東(2)
遼東局勢從此發生劇變。
取代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的袁應泰,不懂軍事,卻固執己見,導致遼東戰略重鎮瀋陽、遼東政治中心遼陽相繼淪陷。
戰略性慘敗後,朝廷不得不重新起用熊廷弼為遼東經略,同時任命“閹黨”分子王化貞為遼東巡撫,對他加以牽制。導致“經撫不和”——經略與巡撫互相沖突,落於下風的當然就是熊廷弼。受到誣陷的熊廷弼,被捕入獄,又遭到“閹黨”分子誣陷——賄賂楊漣等朝廷官員,終於落得個極其悲慘的下場——殺頭以後首級傳示“九邊”(九個邊防重鎮)。
寧遠大捷
天啟二年(1622),以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身份進入內閣的孫承宗,鑑於遼東局勢日趨惡化,向皇帝坦陳己見,建議加強邊疆大臣的職權,尤其要選拔“沉雄膽智”的將領,給予重任。他自己前往山海關視察,非常不滿意新任遼東經略王在晉的消極退守主張。這時候,監軍袁崇煥向孫承宗提出請求,給他五千軍隊,他願意鎮守山海關北面的寧遠重鎮。孫承宗覺得這個請求很有戰略眼光,想與袁崇煥一起前往寧遠城堡、覺華島一帶實地察看。他考慮到山海關守備鬆弛,已經不再具備“重關”的作用,而寧遠、覺華互相依託,扼守南下要衝,非得親自前往踏勘不可。在王在晉的再三涕泣哀告下,孫承宗只得在中途返回。
回京以後,孫承宗向朝廷報告,不同意退守山海關,主張把人力物力投入寧遠要塞的構築,與覺華島形成犄角之勢。在為皇帝的講學筵席上,孫承宗指責王在晉極不稱職。皇帝當即任命對遼東充滿使命感的孫承宗出任遼東經略,起用現任內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這樣高階別的大臣,去擔任遼東經略,是前所未有的舉措。
孫承宗到任後,大力整頓山海關內外的防禦體系,修復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寨,練兵十一萬,建立十二個車營、五個水營、兩個火營、八個前鋒後勁營,開拓疆域四百里,加強寧遠城堡與覺華島的防務。
令人惋惜的是,不久,他遭到“閹黨”分子的攻擊,被迫辭官回鄉。一切的運籌帷幄,一切的躊躇滿志,一切的文韜武略,統統落空了。遼東形勢急轉直下,新任遼東經略高第撤退山海關外守軍,努爾哈赤乘機率領主力進犯寧遠城堡。
對於鎮守寧遠的袁崇煥來說,這既是一個挑戰,也是一個嶄露頭角的機遇。
袁崇煥,字元素,號自如,祖籍廣東東莞縣,落籍於廣西藤縣,萬曆四十七年(1619)進士及第。天啟六年(1626)出任遼東巡撫,鎮守寧遠。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誓死堅守城堡,拒絕努爾哈赤的誘降,寫下血書,激勵將士。因為兵力處於劣勢,他巧妙利用先進的火器殺傷敵軍。
一種是所謂“萬人敵”。把火藥均勻地撒在蘆花褥子及被單上,捲成一卷,點燃後,拋向城下,爆炸燃燒,威力兇猛,而且愈撲火勢愈加厲害,敵軍士兵猝不及防,多被燒傷。
另一種是所謂“紅夷大炮”。這種從外國引進的大炮,火力強大,必須在大炮幾百步以外挖掘塹壕,點燃導火線後,立即翻身躲入塹壕,才可避免火藥爆炸的威力。形勢危急時,袁崇煥命令一名姓唐的通判親自放炮,唐通判不知道躲避,當場被震死。但是,就是這一炮,擊中了努爾哈赤的指揮部——黃龍幕帳。努爾哈赤不得不承認戰敗,帶領死傷人員,號哭奔回。
這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成功戰役。遼東民謠唱道:“苦了唐通判,好了袁崇煥!”講的就是這一件事。這一仗,使得袁崇煥嶄露頭角,也使得屢戰屢敗的戰局出現了轉機。連清朝人編寫的《明史》也不得不承認此次慘敗:我大清發兵以來,所向披靡,明朝諸將不敢議論戰與守,敢於議論戰與守,是從袁崇煥開始的。
努爾哈赤二十五歲開始征戰,自稱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這次寧遠城下慘敗,顏面丟盡,憤恨而歸,不久就病死在瀋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