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吻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只要他們誠心來學,就接納,所以難免良莠不齊啊。”故事本身並不是要正面闡述有教無類的道理,但任何人想聽課他都不會拒絕,看來孟子的確實踐著有教無類的原則。這正是作為老師所應具備的條件。
。。
二、怎樣才算好學生(1)
接著我們就要問了,怎樣做才是好學生呢?在孟子眼中,做一個好學生,也需要四個條件:
第一,要取法乎上,不能要求老師降低標準。
第二,要專心學習。
第三,要持之以恆。
第四,要誠心請教。
我們先說最重要的第一點,取法乎上。既然是學生,要學當然學最好的。孟子說,古代的神射手后羿教人射箭,一定要求把弓拉滿,弓沒有拉滿,蓄積的力量不夠,怎麼能射得準、射得遠呢?他還說,高明的木匠教導人,一定要用規矩,就是圓規跟曲尺,該畫圓就圓,該畫方就方,要照規矩來。
孟子的學生聽他談人生的道理,覺得實在是太好了,卻不容易做到。有個叫公孫丑的學生說:“先生所說的人生正道,既高尚又美好,簡直像登天一樣,似乎是不可能達到的,為什麼不讓它變得有可能達到,然後人們可以每天努力去追求呢?”公孫丑的意思是希望稍微降低標準,讓學生可以跟得上。孟子回答說:“高明的木匠不會為了笨拙的工人而改變或廢棄繩墨(木匠打直線用的工具),后羿不會為了笨拙的射手而改變拉弓的標準。君子教導別人,正如射手拉滿弓,但是不發箭,做出躍躍欲試的樣子。他站在正道的中間,有能力的人就會跟著他學。”作為老師,努力實踐自己的教育理想,在這個過程中使生命的力量充分施展開來,這樣才是人生的正路。孟子後來談浩然之氣的時候,任何人都會心生羨慕,即使不見得多麼瞭解其中的道理,也會覺得他講得真是有一種力量,活著真是痛快,做個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人生的願望就可以實現了,而不必執著於那些富貴名利。
孟子這樣談到老師,學生該怎麼辦呢?學生不能讓老師降低標準,學生要往上提升。這就叫取法乎上,這個“上”當然不限於身邊的老師。
孟子強調兩點:第一點,向古人學習,跟古人做朋友,也就是“尚友”古人。怎樣跟古人交朋友?吟詠他們的詩,閱讀他們的書,同時還要討論他們在當時的所作所為。比如,大家喜歡讀歷史、傳記方面的書,瞭解古人的生活、志向與作風,就等於跟古人做朋友一樣。《孟子·滕文公上》中說“有為者亦若是”(有所作為的人也會像他那樣),他做得到我也做得到,很多人正是以這種方式獲得了成長。
第二點,向聖人學習。孟子著重提到他眼中的兩位聖人。一是伯夷。伯夷和弟弟叔齊,本是孤竹國國君的兒子。父親死後,二人謙讓,都不接受國君之位,反而離開國家,逃到西邊的周國。正好碰到周武王起兵造反,*商紂,兩兄弟認為做臣子的不可以造反,就勸阻武王。武王自然不會理睬他們。推·商朝之後,兩兄弟說我們不吃你周朝的糧食,就逃到首陽山上餓死了。司馬遷覺得這麼好的人有如此遭遇,實在是天道不太公平,便把伯夷排在《史記》列傳的第一位。在古代,常常把這兩個人看成志節、節操的代表,他們堅持自己的原則和立場,不隨便妥協。孟子說:“聽說了伯夷作風的人,貪婪的變廉潔了,懦弱的立定志向了。”成語“廉頑立懦”即出自這裡。
二是柳下惠。柳下惠生活的年代跟孔子比較接近。他非常隨和,你好不好是你的事,我儘量做我該做的,我對別人都不拒絕,跟伯夷正好形成對照。孟子說:“聽說了柳下惠作風的人,刻薄的變敦厚了,狹隘的變寬和了。”
二、怎樣才算好學生(2)
孟子認為,聽到聖人的事蹟,每一個人都會振作起來。所以做學生,首先要取法乎上,好好跟著學,要跟古人做朋友,向聖人學習。這是第一步。
其次,要專心學習。孟子曾講過一個故事:弈秋是全國的下棋高手,他教兩個人下棋,第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講解。第二個人雖然也在聽講,卻一心以為有隻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的話,第二個人怎麼可能學得好呢?
當然,專心致志,也需要外部環境條件的配合。《孟子》裡有一個故事,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有一個楚國人,想讓自己的兒子學齊國話。孟子問戴不勝說,是找齊國人教他,還是找楚國人教他呢?戴回答說,當然找齊國人教嘛。孟子又說,請齊國人來教,但很多楚國人跑來干擾,這樣的話,即使用鞭子打他也學不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