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吃的東西,似乎永遠沒吃飽的時候。是不是真有那麼多的機會,是不是真有那麼多東西可吃?當然沒有。明知機會不多,還是不能死心,這樣子雖然給人希望,也使人心變得不能安定。
人與一般動物不同,例如老鼠,不種五穀,可以偷吃五穀;例如野兔,不種菜可以偷菜吃,但它們不知道那是不道德的行為。人類求生存,必須付出努力生產的代價,如果不事生產而坐享其成,便為社會所不容,亦被識者所不齒。要是大家只受福報而不種福因,福從何來?因此,
“人心動”只要動得正確,便是智慧的奉獻,動得不正確,便是投機取巧、走歪路的邪念妄想了。
這四句話的前三句,是告訴我們,人心輕躁浮動,因果顛倒,則是製造苦惱的根源;人心謀定而動,但顧努力耕耘不問收穫多少,乃至只顧種福而未求享福,才是最有福、最享福的人。第四句“求有不求滅”,是說人人希望擁有福報,希望福報增長,誰都不希望福報減損、福報消失。這便是患得患失的心態,也是煩惱痛苦的原因。事實上,世事皆無常,有了福報而擔心沒有保障,無異自尋煩惱。世間沒有一樣東西是永遠可靠的,連自己的身體、自己的心,都不是永遠可靠的,豈能要求以身外之物來保障自己?
事實告訴我們:種瓜可能得瓜,也不一定得瓜;不種瓜而得到了瓜,一定是借來的、偷來的,或者是搶來的,借的必須還本付息,偷搶的必須遭受犯罪的懲罰,都不是好玩的事。有的必然歸之於沒有,沒有了還可以努力來促成其有,能知此理,必定有福。
平等不二
道及淫怒痴,是一法平等;若人聞怖畏,去佛道甚遠。
——《大智度論卷六釋初品中意無礙》
在一般人的想法中,正道和淫怒痴,是截然不同的東西,但此偈卻說它們是平等的。這是什麼道理呢?又為什麼說聽了這句話而心生恐懼的人,距佛道很遠呢?
在沒有學佛、不知佛法的人心中,七情六慾、喜怒哀樂都很清晰鮮明。但許多人也知道,大貪大嗔不是好事,所以需要修身養###。有修養的人能控制情緒,而且能調整情緒,否則不僅對身體不好,也是對自我的懲罰。
淫怒痴就是貪嗔痴,名為三毒,是煩惱之中力量最強,而且是最難斷除的三種心魔。淫是過分的貪求,怒是嗔恨,痴是不信因果、不知因緣、沒有正見。“道”是持戒、修定、得智慧的方法,修道的人通常是運用戒定慧的三無漏學,來對治消融淫怒痴的三種心毒。在一般人看來,道與非道相對,就像智慧與煩惱是對立的一樣,二者截然不同。然就佛、菩薩等已解脫的人而言,淫怒痴與戒定慧是平等的,因為已經沒有淫怒痴,所以也用不到戒定慧了。這個思想,在禪宗的《六祖壇經》有“煩惱即菩提”的名句。又在《維摩經不二法門品》講得很清楚。例如善與不善不二、罪與福不二、正與邪不二等,因為已得解脫的人,心中已沒有對立的事物存在,沒有道和非道等的兩種極端。如果認為有道,就有非道的一面;如果認為有智慧,也就還有煩惱。世上若無邪惡,則一切的道德觀念也就用不到了;世上若無煩惱,則用來除煩惱的智慧,也就不必要了。
佛道是平等的、解脫的,沒有對立的現象、感受、經驗,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自由。一般人如果發生不愉快或不幸的事,能把它當成平常事來看是相當難的,不過我們必須練習著以平常心來待人處世。平常心亦即平等心,不僅煩惱與智慧平等,凡是偏執一端的,均宜知道平等不二,才能不起對立的衝突。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脫離魔網
有念墮魔網,無念則得出;心動故非道,不動是法印。
——《大智度論卷八釋初品中放光第十四之餘》
起心動念是一般人在一天當中,幾乎時時刻刻都在發生的事。這個偈子則說,一有念頭就墮入魔網,無念則不被魔網束縛。這對一般人而言,是很不容易做到的,不過要看如何來解釋有念與無念的意思了。
首先要了解“魔”是什麼。魔境擾亂我們的心,使我們自惱惱人。只要有煩惱的念頭生起,便是內心有了魔動,就跟外來的魔境相應,這是物以類聚。常人說心中無鬼,心外的鬼就奈何你不得,心有弱點,外魔便乘虛而入。所以,沒有心魔不會惹魔,此乃邪不敵正,如果心中有邪念,外魔很容易來利用你而作為工具。所謂外魔,也是因為你自己不能把守,受到外境的干擾,如果你能借力使力,也可將干擾轉為訓練,就不是魔了。
可見念頭有正有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