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3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葛亮打仗,總是忽視實際效果,有的戰役看似勝利了,實際上是在賠本賺吆喝。諸葛亮在進攻曹魏時,沒有什麼具體的績效目標。大概也就是能打就打,打不了就撤。長年累月地出兵卻總是無功而返,諸葛亮卻不進行反思,還是一味死命進攻。第一次伐魏時,諸葛亮手中重要關口街亭失守,於是不得不退回漢中,順便把魏地三城的軍民趕到蜀國,以作為北伐失利的補償。蜀國本來就人多地少,這樣無疑會加劇蜀地人民的生活負擔。但諸葛亮卻把掠走敵國群眾作為他的績效,說明他的績效觀是非常荒唐的。
兩軍交戰,對於主動進攻的一方來說,只要你沒能攻破對方,即便看起來你把對方打得如何狼狽,也不代表你是勝利的一方。諸葛亮可能並沒有這樣的績效意識,他長途跋涉,去遠征曹魏,其耗費的軍力自然要遠遠多於以逸待勞的魏軍。可是諸葛亮卻樂此不疲地發動著這樣沒有實際效果的戰爭。所以,最後的勝利肯定不會屬於諸葛亮。
比較之四:對待根據地的態度不同
毛澤東重視根據地的發展,但為了儲存革命實力,他也會主動放棄根據地。1927年秋收起義後,毛澤東在井岡山建立了革命根據地,到1928年2月,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由不足1個團發展到1個師兩個團,先後攻克茶陵、遂川、寧岡三座縣城,並建立了這三縣的工農兵政府。
在此之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遭到國民黨軍隊的多次“進剿”,面對敵強我弱的局面,毛澤東並沒有死守根據地,而是出動出擊,深入敵後,攻擊敵人其他城鎮。在此過程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曾多次失而復得,而且紅軍還不斷擴大戰果,開闢了贛南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和閩西工農武裝割據局面。後來,贛西南、閩西兩塊革命根據地合併,稱為中央革命根據地。
為了迎接國民黨軍隊的圍剿,毛澤東採用了“誘敵深入”策略,集中紅軍主力在運動戰中殲滅敵人。而國民黨軍隊對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前四次圍剿,就是在毛澤東的軍事策略下慘遭失敗的。遺憾的是,後來毛澤東的軍權被剝奪,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不得不退出根據地,轉入長征。
毛澤東建立根據地,往往是選擇在條件艱苦的山區裡。因為山區是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而且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所以,在紅軍長征到達陝北後,又建立了陝甘寧根據地。
在抗日戰爭爆發後,面對國民黨軍隊的潰退和國民黨政權的癱瘓,毛澤東接連電示八路軍,在敵後廣大的鄉村廣泛建立抗日遊擊根據地。之後八路軍建立晉察冀、晉冀豫、晉冀魯豫、冀熱察、大青山等抗日根據地,牽制了侵華日軍60%以上的兵力,為抗戰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諸葛亮的根據地主要建立在大城市,如成都、荊州等地。但諸葛亮對根據地的建設是缺乏力度的。拿荊州來說,早在“隆中對”時,諸葛亮就把荊州看作是重要的根據地。後來諸葛亮得到荊州後,並沒有依據這個根據地不斷向外擴充實力,而是把關羽一個人留在荊州進行防守,簡單地交待了關羽“東和孫吳,北拒曹操”八個字。在諸葛亮的八字方針下,關羽只是消極防守,並沒有在無強敵來臨的時候積極擴張根據地。而當孫曹兩家聯手進攻荊州時,關羽卻聽從諸葛亮的命令去貿然出擊,攻打樊城,結果樊城未得,荊州倒失。
漢中根據地是諸葛亮發動北伐的根據地。諸葛亮也曾透過“七擒孟獲”征服了南方的少數民族,加強了根據地的穩固性。但在經激烈的三國角逐中,區區這一個根據地,用來防守還勉強還以維持,要想用它來包打天下則是遠遠不夠的。在荊州失手以後,諸葛亮沒有再發展其他的根據地,只是一味依靠漢中根據地發動戰爭,根本無法起到聯動效果和規模優勢。
毛澤東與諸葛亮軍事謀略之比較(3)
實際上,如果實力弱的一方只擁有一個根據地,那麼最適合打的就是“誘敵深入”的戰爭,比如毛澤東在贛西南、閩西領導的中央根據地,就粉碎了敵人的四次大圍剿,但當紅軍改打陣地戰的時候,根據地就被敵人攻破了。
毛澤東曾說“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所以他非常重視根據地的建設。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建立了多個抗日武裝根據地,不僅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者,也壯大了抗日武裝力量。當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原先堅守在抗日根據地的八路軍立即成為打擊國民黨軍隊的主要力量,也為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諸葛亮的失敗,在於他只擁有一塊根據地的弱小一方,試圖進攻強大的敵人,而且他也從來沒有發展過新的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