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管他三七二十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訓導蔣鎮為人寫了首賀表;其中有一句是“睿性生知”,太祖將“生”誤視作“僧”,認為是有意羞辱他曾當過和尚,林、蔣兩人自然都被處死了。
太祖認為用如此嚴厲的手段鎮壓臣下、整肅吏治,在治國之初是必要的,但這只是權宜之計,不能一直使用,所以到晚年他曾下令嚴禁後人效法。可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在做了永樂皇帝之後,比他做得有過之無不及。
太祖要求臣下寫奏摺也要文字簡潔。刑部主事茹太素上萬言書,太祖叫人唸了六千三百七十個字後還未聽到具體的建議,全是空話套話官話,頓時大怒,命人把茹太素叫來痛打了一頓。第二天晚上,他再叫人繼續讀下去,終於在讀到一萬六千五百字以後才涉及本題,原來茹太素提出了五項建議,其中有四件他認為是可取的,便馬上命令施行。同時,他指出這奏摺只要寫五百多字就夠了,不必寫得這麼冗繁,但又承認自己厭聽冗筆而打了茹太素不對,並讚揚茹太素是忠臣。
太祖得國,武臣立功,要推徐達、常遇春;文臣立功,要推李善長、劉基。自古兔死狗烹,伴君如伴虎,於是那件事的發生也就全在意料之中了,不過當時事中人卻並不太明確這個道理。那是在洪武七年,開明王常遇春大敗元兵於野馬嶺,勝利班師。太祖出凱旋門迎接,當日在武英殿設宴,為開明王賀功。入夜,太祖命人從後宮選出十名美女,用香車送到開明王府,並傳旨說:“吾弟凱旋,重入香馨,裙衩十名,輪流侍寢。”可是開明王常遇春一向與王妃蘭氏感情篤厚,是滿朝文武當中唯一不納妾的王爺,所以他不肯接旨,忙命人把這十名美女送回皇宮,並拜本謝恩說:
微臣雖然出寒門,聖潔二字牢記心。
無福承受花容女,留在天庭侍帝君。
不想疑心多且重的太祖見到奏本後非常生氣,以為常遇春是在譏諷自己出身貧寒且留戀女色,本想降旨問罪,但又想到他出生入死戰功赫赫,且顧及到當初結拜的情義和常遇春在朝臣中的威望,不便也不敢輕易動手,遂把一腔怒火全撒到了那十名可憐的柔弱無辜的宮女身上,當即傳旨把她們的雙手砍下,並拔牙割舌,然後派人把二十隻血淋淋的斷手、牙齒及舌頭,送到常府,並降旨曰:
第四章 朱元璋登基(4)
賤女違旨犯天顏,本應凌遲肅宮苑。
念及多年侍君側,暫留殘生看來年。
太祖這一手敲山震虎,殺雞給猴看,讓開明王常遇春又氣又恨又羞又惱,返回邊關後鬱悶成疾,險些喪了命。
■ 劉伯溫一失喪命
劉伯溫不愧為大智者,他察觀太祖之言色,洞知太祖之心思,所以對於太祖給他的封官拜爵,他總是屢辭不受。李善長雖然有謀有略,卻不過是些小聰明,他官至右丞相,爵韓國公,免不得有些驕態,惹得太祖有意易相,幸而劉伯溫有言進勸:“李善長勳舊,能調和諸將,不宜馬上就易換他人。”太祖道:“李善長多次在背後說卿的短處壞話,卿怎麼還要替他說情呢?朕打算讓卿為右相。”劉伯溫聞言頓首道:“譬如要換一根柱子,必須得有大木來替換,若用小木作柱,不折也得倒,臣實在是個小材,如何能任相?”
太祖道:“你看楊憲如何?”劉伯溫答道:“楊憲有丞相之材,卻無丞相之器。可作為丞相,只有才幹沒有氣度心胸是不行的。”
太祖又問道:“那你認為汪廣洋如何呢?”劉伯溫又道:“氣量褊淺,還不如楊憲。”太祖又問及胡惟庸,劉伯溫大搖其首:“不可不可,區區小犢,一經重用,僨轅破犁,禍就不淺了。”
可是沒多久楊憲就犯了事,被太祖處死,李善長也被太祖罷了相,太祖仍然是命汪廣洋為右丞相,胡惟庸為左丞相。汪廣洋在相位二年,浮沉於祿位之間,無所建樹,終是沒成什麼氣候,唯獨胡惟庸狡黠善諛,漸漸得到了太祖的寵信。於是太祖乾脆罷了汪廣洋之職,升胡惟庸為右相。劉伯溫知道後痛哭不止:“胡惟庸得志,必為民害,但願我言不會應驗,那倒真是百姓之福啊。”
胡惟庸聽說了這話後,懷恨在心。恰好甌閩有塊名叫談洋的地方,一向為鹽梟們聚集的巢穴,劉伯溫因此上奏請設巡檢司,不想鹽梟不服管轄,反而糾眾作亂。劉伯溫的兒子劉璉便據實上奏,可他沒有先向中書省作報告,其時胡惟庸剛掌管中書省的事務,便認為劉璉是蔑視自己,因此更加憤怒懷恨,於是便唆使刑部尚書吳雲彈劾劉伯溫,誣稱什麼談洋這個地方有王氣,劉伯溫想把那兒留給他自己作墓地,因此應加重闢。
太祖雖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