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1/4頁)
理性的思索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 要想成功,二十幾歲時最需要的就是“學習”
■要想抓住機遇,就必須做好充分的準備
“如果能夠回到你現在這個年齡,讓我付多少個億我都願意。”
還在我二十多歲的時候,一家大企業的老闆曾經不無感慨地對我這樣說。
“如果能夠功成名就,成為有錢人,我倒是求之不得呢。”當時我在心裡還這樣想過。然而,現在剛剛跨過人生轉折點,我才終於明白那位老闆彼時的心境。
他享受了整個人生的過程,成功和名譽等等,不過是人生中的一份贈品而已。即便沒有成功,或者就算是回到原點,也有很多事情值得他去一一挑戰。
松下幸之助常說:“所謂青春,就是一顆年輕的心。”二十幾歲,在任何人眼中都是那麼年輕的年齡,僅此一點便具有好幾億的價值。二十幾歲,前途不可限量,正因為如此,便蘊藏了種種可能。
“有朝一日我也要做老總!”“至少也要做到部長!”“在公司努把力,將來要開自己的公司。”新進公司之初,你不也曾模模糊糊地懷有這種或大或小的野心嗎?
只要繼續做好手頭的工作,它終究會把自己帶向某個未來。運氣好的話,也許很快便會出人頭地。正因為這樣,就不能坐等餡兒餅從天而降,而應該行動起來創造機會。
我想要說的就是:要時刻做好準備,迎接你大顯身手的良機。機遇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均等的。但是,事實上,有人能夠抓住了機遇,而有的人卻只能眼瞪瞪地看著機遇從自己面前跑掉,甚至有人已經錯失良機而依舊渾然不覺。
這種區別在哪裡?在於一個人有沒有做到萬事俱備。
重複強調一下:機遇會非常公平地來到每個人的面前,只有那些準備充分的人才能應聲拿下。“現在還沒準備好,等等我。”這樣,就會錯失第一次機會,而寄希望於下一次的機會;而當下一次機會到來,自己還是沒有準備好的話,便又不得不放棄了事。
抓住機遇的人,在很早的階段,即第一次機會來臨之際,就已經將機遇牢牢把握在手,這就是成功人士與非成功人士的不同之處。
■二十幾歲的人生充滿可能性,想成功就一定要學習
過去,我曾經和大企業的人事部長們一起主持過關於人事教育的研究會。對於公司的晉升提拔問題做過調查之後發現:最成功的是那些二十幾歲起就已經得到提拔的人。
同期進公司的人成百上千,從第一次遴選到最終敲定,進入董事會的堪稱鳳毛麟角。這種場合下完全別指望有復活賽之類。
職員的世界冷酷無情,公司規模越大,給職員的機會就越是隻有一次。二十幾歲,每個人都充滿了可能。然而,那也是一個未知的世界,可能性是否真的存在?根本無人知曉。而兩三年時間一過,便會涇渭分明。一望便知“他可以做到這一步。”“而他就這樣兒了。”所謂“二十幾歲的人充滿了可能性”常常只是意味著起點相同而已,而如何擴充套件這種可能性則完全在於個人的努力。換言之,就是因“學習”情況不同而迥異。
當然,進入公司之前的資歷不同,其後的發展也會有所不同。
例如,我在二十幾歲的時候就曾經不得不積累下許多經驗。因為老是與上司對立,曾經五次換崗,每隔三、四個月,工作就要變換一次。
正因為這樣,我才得以積累下寶貴的資歷。從銷售到人事培訓、企劃開發、出版編輯、新的專案開發、資訊開發、財務管理、系統開發,幾乎全都做過。所以,我現在工作起來便得心應手。
將我現在的工作分解開來,包括:平均要寫兩個單行本,編輯三冊,連載七篇,《日經新聞》和《每日新聞》的網上連載三篇(均為每月);只有十天的時間去做作為本職工作的諮詢;有七天時間要去企業、大學或者商業學校去講課或是做講演;兩天時間主持研究會和學習會。除此之外,每天還要應付一些採訪之類。能輕車熟路地完成這些,多虧了二十幾歲時積累下來的寶貴經歷。
人分兩種型別:將所有經歷視為營養並加以活用的型別和雖有同樣經歷卻不加以利用的型別。其中差別,自在天壤之間。
既然已經被貶,經歷過了一切,就要把這份經歷加以利用。換句話說,一個人浪費他的資歷證明他努力不夠。因為並非真的過的很差,所以他不需要努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2 只要學習,誰都可以成為與時俱進、“包打天下的工作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