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雲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慢地我才明白,他是在說,當下的資訊革命是人類歷史上第四次資訊革命。第一次資訊革命是文字的發明。第二次資訊革命的標誌是手抄書,而當時的資訊產業是由歐洲的修道院組成的,其從業人員就是修道士,他們的工作就是每天抄寫四頁書(這是一個經過良好訓練的修道士的最高生產力)。第三次資訊革命始於古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新的印刷術不但把原本是奢侈品的書變成大眾產品(貧窮的德國農民都能買得起印刷的《聖經》),更具有革命意義的是,普及教育和現代的學校也應運而生,所以說,印刷術造就了新型組織。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次資訊革命與以往的三次資訊革命相比,其影響有限。而推動這種影響的並不是“資訊”本身,而是任何人都未能預測到的電子商務。電子商務在資訊革命中的地位,就像鐵路在工業革命中的地位一樣,是史無前例的。1829年鐵路的發明使人類掌控了距離,而電子商務的發明使人類消滅了距離。這意味著,即使企業只在本地或地方市場中製造或銷售產品,每家企業也都必須具有全球競爭力,因為競爭不再是地區性競爭了。
在談到未來的新興產業時,德魯克認為,只有很少的新興產業會源於資訊科技、電腦、資料處理或網際網路。未來幾十年間最為重要的新興行業將是生物技術行業。我們正從海洋漁業的捕撈者和採集者角色向水產養殖者角色轉變。還有其他一些新興行業也在孕育當中,而這些行業也與資訊科技無關,它們更多的是涉及新的思維模式。
當讀到本書第3章“從電腦普及到資訊普及”時,我感到非常親切,因為這一章的內容就是德魯克給我們講的第一門課“基於資訊的組織”的一部分。更令我感到激動的是,他在這一章中對執行長提出以下問題:“我工作中需要什麼資訊?應向誰索取?用什麼方式得到?應什麼時候得到?還有,我應該給其他人什麼資訊?用什麼形式傳遞?應該什麼時候給他們?”這正是他要求我們撰寫本課論文所要回答的問題。近日,我又再次閱讀當年的論文,重溫德魯克先生在我論文上的批語,再次感受到他那精準而深刻的提問所帶來的衝擊。在本課中,我得到的最大收穫就是系統地回答了他提出的七個問題。學習德魯克著作的最有效方法,莫過於將他提出的概念和方法付諸實踐。因此,我建議每一位管理者,你和你的管理團隊都分別從自己的角度以書面形式回答以上七個問題,然後再坐在一起彼此交流,我相信,你們一定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收穫! 電子書 分享網站
序言(3)
什麼是下一個社會
德魯克所說的“下一個社會”並不是人們常說的“新經濟”。無疑,“下一個社會”是德魯克發明的新名詞。德魯克以他特有的句式說到:“新經濟可能會出現,也可能不會出現,但是毫無疑問,下一個社會將很快來臨。無論對發達國家還是新興發展中國家而言,這個新社會的重要性很可能會遠遠超過新經濟的重要性(如果新經濟存在的話)。它不同於20世紀末的社會,也不同於大多數人期望的社會。新社會中有很多東西是史無前例的,而且其中大部分已經來臨,或正在迅速形成。”在德魯克看來,下一個社會出現的時間,大約在2030年左右。他認為,下一個社會將是知識社會。知識會成為社會的關鍵資源,知識工作者將成為主要的勞動力,它具有下列三種主要特質:
� 沒有疆界,因為知識的傳播甚至比資金流通還容易。
� 向上流動,每個受過正規教育的人,都有力爭上游的機會。
� 成功和失敗的機率均等,任何人都可以獲得“生產工具”,即取得工作所需的知識,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
這三種特性加起來,會使知識社會變成一個充滿激烈競爭的社會,無論對組織和個人而言都是如此。
知識工作者是下一個社會的主力軍。知識工作是高度專業化的工作,知識工作者在其專業方面一定要比他的老闆知道的多,否則老闆就請錯了人。“知識工作者是夥伴,而不是下屬。”知識是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工具,由知識工作者擁有,這也許能解釋為什麼知識工作者具有高度的流動性。基於知識工作的特點,企業只能要求員工提供績效,而不能要求員工忠誠。知識工作者願意獻身於他所從事的事業,而不是他所服務的組織。在談到競爭優勢的關鍵時,德魯克說:“讓傳統勞動力有生產力的保障是體制,然而,在知識型組織中,讓體制有生產力的卻是個別員工的生產力。在傳統勞動力中,員工為體制服務,但在知識型組織中,體制必須為員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