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還是去深圳?是去大公司做鳳尾還是去小公司做雞頭?這樣的選擇數不勝數。
既然已經是擺在面前的選擇,好像每條路的可行性都不是什麼問題,不然也就不必發愁如何選擇了,所以當各種選擇都是現實的而沒有哪一條
是痴人說夢的時候,決策的重點就是對機會成本的分析了。
在我們每個人擁有的各種資源之中,最寶貴的資源是時間,因為時間是不可再造和無法挽回的,用這段時間做某件事情就肯定無法同時做另一件事情,當決策失誤時就無可救藥,不像當選擇一筆錢是用於投資房產還是投資股市,即使決策失誤所損失的金錢也是可以再掙回來的。所以在考慮機會成本的時候,就應該著重考慮時間因素所導致的機會成本,如果一個事情需要你投入的資源中最主要的就是時間,對這個事情的決策就必須慎之又慎。
正是基於這個道理,青年人就比中年人在做很多事情上的機會成本要低,因為青年人相對於中年人而言,時間資源還充裕一些。同樣,當前收入低的人比當前收入高的人做大多數事情的機會成本要低,也是因為他們在同等單位時間內的收入差距所致。而大致的規律是隨著工作年頭資歷的增加,收入一般也會提高,所以把上述兩條綜合起來,可以發現青年人在機會成本上是有優勢的,因為他們的機會成本低廉。
這也就不奇怪,一個剛工作沒兩年的人可能輕易地下決心去唸MBA,而一個工作十年,事業有成的人要想下決心去唸一年書就要困難得多。同樣自然的是,一個毛頭小夥子可以輕鬆地下決心白手起家開始創業,而一個資深的職業經理人就很難橫下心來單起爐灶。
這裡就揭示出了一個很有趣的辯證關係:一個人做某件事的可行性和機會成本往往是成正比的。可行性高,說明這個人的資源和能力等等都比較豐富,他既然能做成這件事,他做成其他事的可能性也很高,而這些豐富的資源和能力就可以在其他事情上產生很大的收益,所以他的機會成本就很高。
小貼士(2)
很多矛盾和尷尬的現象就源於可行性和機會成本之間的正比關係。沒有任何資歷的年輕人想到名校讀頂級MBA課程的可行性不大,就只好先努力工作,增長自己的經驗和資歷,攢夠MBA的高額學費,而當他已經“夠格”去唸那個MBA的時候,他的機會成本可能也已經高到他無法下決心去實現他當年的夙願了。沒有任何金錢、人脈和經驗資本的年輕人想成功創業的可行性較低,就只好先去打工,積累各種有形、無形的財富以期時機成熟再來創業,而當萬事俱備,一切變為可行的時候,他的機會成本也已經很高,他恐怕很難割捨既得利益,也不願去冒險了。
就像那首歌裡唱的:“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時間的時候我卻沒有錢;我想去桂林呀我想去桂林,可是有了錢的時候我卻沒時間……”這裡的錢和時間,正好分別象徵了可行性和機會成本,年輕時什麼都想做卻又都做不了,後來有了錢,但時間因素導致的機會成本也已經很高使其下不了決心了。
事情就是如此,條件也是負擔。所以有很多事情是應該趁早做的,因為可行性是可以爭取的,條件是可以創造的。正如洪鈞,如果他再年輕幾年,轉行從頭做起可能沒什麼大不了的,可是如今他的機會成本已經很高了,他的時間已經很少,而他在軟體行業的資本已經很多,所以他的能力和優勢反而把他束縛在眼前的圈子裡了。
案例回顧(1)
——改編自《圈子圈套》第九章
洪鈞剛到維西爾北京辦公室上任的頭一天,他的老闆傑森就交給他一件差事,讓他代表傑森去新加坡出席維西爾亞太區的會。洪鈞連著好幾天都在琢磨,為什麼傑森讓自己替他去,好像猜出來一些,但又覺得似乎有些不合常理,最後只好搖了搖頭。看來傑森真是不按常理出牌,像個不定向導彈,讓人琢磨不透,更無法預測他下一步的軌道是什麼樣。
按傑森自己給洪鈞的說法是,他之所以自己不想去,是因為他不想浪費時間聽那些老外們的指手畫腳,他說他們是在“聒噪”。而他給亞太區找的理由是他的太太忽然病了,可能是因為在上海水土不服,所以傑森不能在這時候飛到新加坡去開兩天的會。洪鈞覺得好笑,他還是頭一次聽說臺灣人在上海會水土不服的,起碼臺灣男人對上海的水土和上海的水土養的一方女人都“服”得很,也許正如此,臺灣女人也可能會對上海不“服”了吧?誰知道。
至於傑森為什麼選洪鈞代替他去,傑森自己的說法是希望洪鈞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