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 (第3/4頁)
青澀春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束,兼併之風就愈加嚴重。於是萬曆年間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來解決這個問題。
“一條鞭法”也是個無奈之舉,因為舊有的兩冊制度根本沒法施行,國家稅收和財政上的困難極大,而明朝冗官、冗兵太多,皇室用度極大,不想法“找錢”,政府無法執行,於是,“一條鞭法”實行一個簡化的徵稅方式:計畝徵銀。其含義即將賦內(如田賦、雜稅等)、役內(如按戶徵派——“裡甲”、按丁徵派——“均徭”、臨時徵派——“雜泛”等)各條款總編為一條,皆計畝徵銀。“一條鞭法”中的“鞭”字其實是“編”的意思。張居正的“一條鞭法”是在清查了全國土地的基礎上制定的,實際的作用是按田畝的多少確定賦稅,取消徭役制度,並以貨幣來取代實物交稅。這個作法有三個好處,一是解決了人民的徭役的負擔,改變了中國自古以來賦役結合的制度,二是抑制大地主階層強佔土地,以重稅整治,三則用貨幣來取代實物,既搞活了市場流通,也使稅收的賬目清晰實用。
txt小說上傳分享
流民時代(3)
這個制度的產生對於明王朝極其重要。明朝能穩定土地問題多年,全賴於太祖朱元璋的“計丁授畝”,而在嘉靖一朝後,張居正對制度的改進,對解決明朝的財政困難貢獻頗多,可惜的是,這個制度在他死後就破壞了。
一般來說,封建王朝的歷朝歷代總會有開國的英明之主建立先進的政策,但只要有一代昏君,這個政策就會崩潰到無可收拾的地步。明朝自正德皇帝這個昏君出現後,基本上就再沒出過一個好皇帝,而萬曆的昏庸貪婪,還要甚於正德。他破壞了一條鞭法,在恢復原有的高額賦稅基礎上,還增加了礦稅,於是土地問題愈演愈烈。土地被兼併的第一個惡果就是產生了很多無業的農民,因為被兼併的土地大都不在黃冊,享受一切免稅特權,而原有土地上的農民不但無地可種,還要繳稅,土地越少,稅收越高,無地的農民繳不起稅,有地的農民負擔更重。惡性迴圈形成後,就造成了明朝中後期內部最大的社會問題——流民現象。
關於流民之苦,歷史上頗有記載,陝西巡按馬懋才在《備陳大飢疏》曾詳細介紹了當時陝西的災情:
臣鄉延安府,自去歲一年無雨,草木枯焦。###月間,民爭採山間蓬草而食。其粒類糠皮,其味苦而澀。食之,僅可延以不死。至十月以後而蓬盡矣,則剝樹皮而食。諸樹惟榆皮差善,雜他樹皮以為食,亦可稍緩其死。
吃樹皮吞石頭,這還不是最苦的:
最可憫者,如安塞城西有冀城之處,每日必棄一二嬰兒於其中。有號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糞土者。至次晨,所棄之子已無一生,而又有棄子者矣。
更可異者,童稚輩及獨行者,一出城外便無蹤跡。後見城外之人,炊人骨以為薪,煮人肉以為食,始知前之人皆為其所食。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數日後面目赤腫,內發燥熱而死矣。於是死者枕藉,臭氣熏天,縣城外掘數坑,每坑可容數百人,用以掩其遺骸。臣來之時已滿三坑有餘,而數里以外不及掩者,又不知其幾許矣……
在這裡,吃糞便,甚至吃人都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一個朝代一旦有人吃人的現象存在,那離滅亡就不遠了。
對於人民疾苦,很多官員也有詳盡瞭解。崇禎即位之後,面對流民問題,也曾有很多人提出過良好的建議。在流民還沒有形成氣候之時,兵部郎中李繼貞就曾向崇禎提出過解決之策:“流民飢餓,將來必會成匪,不如請從內帑中拿出十萬兩銀子來救濟他們。”內帑當時有三千七百萬兩銀子,區區十萬簡直不如九牛一毛,但是崇禎不聽,不但不拿一分錢,反而派兵圍剿。
崇禎上臺後,做出中興帝王的姿態,在遼東軍事上投入的人力物力精力很大,與之相比,對流民起事這個會動搖根本的問題,他表現的不是冷漠,而是完全不清楚。這個根本的土地所有權問題,在崇禎眼中,除了規定“三餉加派”,一切以皇室安危為重外,竟然定下的是“圍剿”的方針。於是,本來是農民稅務積重難返的問題,到了崇禎這裡,就定性上升為反政府的行為。李自成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橫空出世的。
李自成是陝西米脂人。陝西乃明朝西北最重要的邊防地區,駐在這裡的皇室藩王貴族,佔據大量田地,“秦藩富甲天下,擁資數百萬。”(《平寇志》)而在天啟至在崇禎臨朝間,陝西、河南偏偏又不斷的出現天災人禍,使之成為當時流民最多的省。李自成從小出於貧苦家庭,因為家窮,和朱元璋一樣,他也當過和尚,四處雲遊,這期間對於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