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識到資源稀缺性的時候,採取的逃避方式是限制自己的主觀願望。狄奧根尼的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麼?那我不消費了,我沒有慾望總可以了吧?“所以,他主張清心寡慾。累了,隨便找個木桶就住下了;餓了,到垃圾堆裡找點兒剩飯。他也喜歡享受,但是他可以控制自己進而只享受真正零成本的所謂”消費“……比如,曬太陽。所以,他曾對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非常不耐煩,”我希望你閃到一邊去,不要遮住我的陽光“,儘管那國王允諾說要滿足他的一個願望。
兩千多年後,卡爾·馬克思選擇的是另外一種形式的逃避,幻想。他注意到了資源的”分配不公“(準確地講,應該是”分配不勻“),但無法接受資源分配與人性並無關係這個事實。他認為,”資源的配置應該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人類本性的條件下進行。“在用”勞動價值論“和”剩餘價值論“解釋自己對世界的觀察之後,他開始幻想,對這個世界說:“你不是資源稀缺麼?沒關係,別看現在是這樣的,但是,早晚有一天,總會物質極端豐富;到那時候,人們就可以各取所需,按勞分配了!”事實上,馬克思去世120多年之後的今天,物質已經相對極端豐富,但是,我們看到的事實是,物質依然稀缺並且依然分配不勻,而貧富差距也只有越來越大的趨勢。
現代西方經濟學緣起於亞當·斯密(Adam Smith,1723 … 1790)的學說,經過大衛·李嘉圖(David Ricardo,1772 … 1823年)的補充,直至約翰·梅納德·凱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 …1946)才算是徹底正視資源的稀缺性,認為經濟學的根本目的在於研究“如何運用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效用”……換言之,要在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