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現在看來,他們不見得一定是什麼都知道之後才寫出來的。很可能是為了寫出來,才去搜尋、積累,才發現了那些令我們驚奇的內容。當然,如果我沒猜錯的話,他們自己也經常被自己的發現嚇一跳,要不然怎麼會有“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之類的慨嘆呢。
所以,素材積累固然非常重要,然而,如果提前確定一個方向或者目標,那麼就甚至可以積累很多原本不可能想象的素材……驚喜連連。再後來,當我寫現在這篇文章之前的那麼一個星期左右的某一天下午,閒來無事,就拿出過去的讀書筆記翻來翻去,突然發現那裡面有這麼一則:
我們都可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雞尾酒會中,所有的人都在以差不多同樣大小的聲音三五成群地相互談話。你正在與某個或者某些人交談,在你們正在談話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除了與你交談的人們所說的話以及你自己對那些人說的話之外,其他的聲音事實上都被你忽略,等同於並不存在。但是,如果另外一群人的談話中突然出現了你的名字,甚至可能在他們事實上離你並不是很近的情況下,你都會瞬間捕捉到那個聲音,就好像它突然衝進了你的耳朵一樣。而奇怪的是,之前的相當長一段時間裡,那些人一直在以同樣大小的音量,在與你現在同樣的距離之外進行交談,但是你卻完全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麼,那個聲音在此之前的部分全部被過濾掉了。這就是所謂的“雞尾酒會效應”(Cock…tail party effect)這個名字是柯林奇瑞(Collin Cherry)於1953年第一次注意到之後命名的18。當時科學家們正在想辦法為機場解決空中交通控制時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那個時候,控制員要從控制塔透過大喇叭得到飛行員的聲音資訊,從眾多飛行員的嘈雜的聲音中分辨出特定的飛行員的聲音使得空中交通控制非常棘手。
我終於有了更清楚地解釋。“對特定資訊的注意力”會使我們擁有神奇的能力在哪怕非常嘈雜的“噪音”中一下子挑出我們需要那些的“我們所關注的資訊”。
索性,我在Wikipedia和Google上做了更多的功課。原來現在科學家們對所謂的“潛意識”也有了更多簡單明瞭科學解釋。我們大腦中的灰質中儲存的各種資訊只有很少一部分(很難超過12%)是有序儲存的,這部分被我們稱作是“有意識的”。而更多的資訊,或者資訊碎片,是非有序儲存的,甚至很難有意識地直接調出,這些往往就是被我們稱為“無意識”或者“潛意識”的部分。夢境的存在,就是潛意識存在的最基本證據。
而隨著資訊輸入越來越多,大腦就需要越來越多的灰質細胞。科學家們已經發現使用兩種或者兩種以上語言的人,有更多地灰質細胞。而顱腔的大小是有限的,於是,灰質細胞的增加,最終會導致灰質密度越來越高。於是,灰質細胞之間就越有可能由神經元連線起來。於是就有可能產生我們所說的“融會貫通”的現象 ……那些原本可能貌似毫不相干的資訊現在有機會被聯絡在一起了。所以,所謂知識淵博的人,就是那些儲存於腦中的資訊量超常地多的人,這些人總是可以“融會貫通”,於是,超常地充滿了“智慧”。
這樣看來,很多人討厭死記硬背是膚淺的。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所謂智慧就是記憶力,應該是他自己儘管當時無法全面解釋,但於他來講卻又是樸素而自然的體驗。有些知識領域就是相對更需要所謂的“死記硬背”,比如,歷史,地理,外語什麼的。其實,“死記硬背”有另外一個令人印象截然相反的同義詞……“博聞強識”。
我個人認為一下這種情況是完全有可能的。每天我們都會有意無意接受並於大腦灰質細胞中儲存大量的資訊,儘管大量資訊以潛意識的形態存在,我們甚至無法有意識地調出,但它們就好像是雞尾酒會中無序而又嘈雜的“噪音”,但有時我們“對特定資訊的注意力”會使得我們“神奇地”捕捉到那些於“我們所關注的資訊”相關的某些資訊……這種情況,很可能就是我們常說的“靈感乍現”。如果是這樣的話,凱庫勒的關於蛇的夢境就有了合理的解釋……關於苯環應該是怎樣的問題,他關注得太久,他的潛意識裡應該有多少貌似無序而又嘈雜的“噪音”呢!終於有一天,“雞尾酒會效應”出現了……表現為,他夢見的那條色彩斑斕的頭尾相連的蛇。
所以,不要無謂地相信什麼“突然閃現的靈感”的存在。靈感這東西就算存在,也不會是平白無故出現的,肯定是有來歷的。只不過是我們經常說的“量變到質變”的那一瞬間突然綻放的鐵樹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