鼕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orchow的電腦裡,有一個名冊,裡面有1600個人名、地址,以及相應的備忘,備忘裡寫著第一次遇到這個人時的詳細情況。“如果我在跟你聊天的時候,偶爾提及了你的生日或者結婚紀念日,那麼我就會把日期記到這個小本子裡。而後在那個日子,你就會收到我的禮物。”
另外一位是叫Lois Weisberg的女人。Lois的驚人之處在於她覺得每個人都很有趣。Lois的朋友談起Lois的時候說,“Lois天天說的話都是這樣的:‘噢,你知道嗎?我剛剛遇到一個特棒的人!你甚至會愛上他!’”Lois的另外一個朋友說,“Lois總是能在你身上看到連你自己都沒有看到的東西。”Lois有一種不可思議的、離奇的本性,可以使她與她遇到的每個人都成為好朋友。
記下所有見過的人,需要很大的耐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更需要耐心。最近讀得另外一本書《少有人走的路》21,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提到所謂的真愛,就是耐心,而所謂的耐心,本質就是時間的投入。無論是誰都起碼應該對自己更耐心一點。任何與我們共享了某段時間的人,不論我們喜歡也好討厭也罷,都已經成了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對他們還是多點耐心罷。我們做的每件事情,都因為時間這位朋友的存在,成為我們生命中的一部分,無法剔除,對它們也還是多點耐心罷。
耐心究竟從何而來呢?首先,所有的耐心都來自於瞭解。有個馬拉松運動員,叫山田本一(1984年和1986年的世界冠軍),似乎能夠告訴我們答案。他在自傳中如此說道: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線路仔細看一遍,並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誌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誌是銀行,第二個標誌是一棵大樹,第三個標誌是一座紅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比賽開始後,我就以百米衝刺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衝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衝去。四十幾公里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麼幾個小目標輕鬆地跑完了。起初,我並不懂這樣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標定在四十幾公里處的終點線上,結果我跑到十幾公里時就疲憊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遙遠的路程給嚇倒了”。
我在寫作課上,反覆強調最重要的一件事是“You’d better know exactly what you want”其實也是這個意思。耐心不是憑空來的,是需要了解支撐的。但是這裡已經出現了一個死迴圈:瞭解本身也是需要耐心的,沒有耐心的人是沒耐心深入瞭解任何事情的,於是,最終他們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耐心。
關於耐心,還有另外一個故事。
早年美國有專家做了這麼一個實驗,把一些只有四歲的孩子各自單獨留在屋子裡面並給他一塊棉花糖,告訴他大人要離開十五分鐘,在這段時間如果他不把那塊棉花糖吃掉,等大人回來的時候將給他另一塊棉花糖。而對於一個只有四歲的孩子來講,把他關在一間什麼也沒有的屋子裡,他的所有注意力都在那塊棉花糖上了,十五分鐘的時間是那麼漫長,那塊棉花糖的引誘是如此的大。研究發現,可以忍著不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長大以後大多數人都成為了成功的人士;而急著把棉花糖吃掉的孩子長大以後大都平平無奇。
這個故事的關鍵並不在於最後有多少孩子最終長成成功人士,關鍵在於告訴我們,四歲的時候,每個人的耐心程度竟然就已經大不相同了。也許耐心是天生的 ……儘管我個人並不相信。更可能的解釋是,每個人天生的耐心程度大致相同,只不過,來自於周遭環境以及身邊成年人的行為模式等等的因素短短四年的影響,已經使孩子們的耐心程度千差萬別。如果說,人與人之間千差萬別,那麼,這個例子告訴我們四歲的時候就有了明顯的不同。
我自己就不是個天生耐心很好的人。但,多多少少,在一些方面顯得比周圍的人有更多的耐心,也因此收益頗多。仔細回想,這跟我很小的時候學彈吉他有相當大的關係……感謝我的父親在我11歲的生日那天送我一把木吉他。儘管最終彈得也不是很好,但是,那樣的練琴經歷告訴我,哪怕為了彈會彈好一個小節,都可能要練上幾十遍,再加上後來的自我欣賞幾百遍才行。多多少少,是因為有這樣的經歷,我做事的時候不怕重複。如果說,天分是那2%的“咖啡粉末”,也需要那 98%重複作為“水”,才可以成為一杯清香的咖啡。
7。d 越早醒悟越好
從每個人的感受出發,時間並不是勻速的,而是加速前進的。這不是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