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說《窗外》的另一個份量極重極重的人物,男主角康南。小說描寫他就是一個湖南人。
二十年前,他是湖南某中學的校長,後來隨著國民黨在大陸的失敗,而逃到臺灣。在落寞灰心失意的異鄉客旅,他只能長懷哀怨,抑鬱孤獨,英雄氣短,空灑悽惶之冷淚。
如果說,“江雁容”的這一取名,還只是“鄉愁”的隱喻,那麼,對於康南,他就是直白地,濃墨重彩地,外化著“鄉愁”的具體形象。
康南作的一首詞,最能說明這一點。他在詞中寫道:“沉沉暮靄隔重洋,能不憶瀟湘?天涯一線浮碧,卒莫辯,是何鄉?”
“臨剩水,對殘山,最淒涼,今生休矣,再世無憑,枉費思量!”請我們仔細品味其中的幾個關鍵詞:“隔重洋”、“剩水殘山”、“今生休矣”。其中真的是別有意味。
真的很奇怪,瓊瑤當初寫出長篇小說《窗外》之時,不過大約二十五歲左右的年齡,怎麼就能這麼深入和透徹地反映出整個臺灣在大背景、小氣候下的那種內在的蒼桑,和文化的挫折感來呢?
瓊瑤的小說,能夠遠遠超越了其他普通的言情小說,獲得了一種經典的可能性,正是因為她獨特的靈氣和悟性。她的每一部作品,以及記敘、回憶,都是她完成與她的生命和世界進行溝通和聯絡的客觀載體。正是這種交流和溝通,才能帶給了我們更為深遠的感動。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看瓊瑤當初寫作《窗外》時的情況。
《窗外》並不是瓊瑤寫作的第一部小說,但卻是她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在她的人生,和她的作品中,都具有特殊的重大意義。
瓊瑤,原名陳喆,衡陽縣渣江鎮人。1938年4月20日生於四川成都,父親陳致平是大學教授,母親袁行恕出身書香門第。四歲的時候,瓊瑤跟隨父母回湖南老家去生活。但在湖南兩年的快樂童年,很快就被當時的戰火硝煙所吞沒。隨後,是一段驚心動魄的逃亡生活。這段驚濤駭浪、悲歡離合的歲月,深深地銘刻在瓊瑤內心深處。
1947年,瓊瑤又隨父母,到上海生活了一年。在上海,“記憶中屬於歡樂的事情實在不多”。因為體會了貧窮的悲傷,人世的冷暖,瓊瑤寫出了她平生的第一篇小說:《可憐的小青》,並發表在《大公報》上。1948年,瓊瑤又回到了湖南老家,這是她對故鄉,最後刻骨銘心的記憶。
一九四九年,瓊瑤一家經過了乘火車到廣州,再搭船去臺灣的漫長旅程,終於在夏天,到達了臺灣。一切都在轉變,在推移,瓊瑤的人生翻開了全新的一頁。
瓊瑤說:“就這樣,我走過戰亂,走過烽火,走過苦難,走過童年。”
第1集 懷春少女(3)
下面,讓我們分為以下的幾個段落,來介紹瓊瑤這時的人生傳奇:
1. 青春在憂鬱中黯淡地耗去
從童年進入少年,瓊瑤的人生進入了一個悲慘的境地。
進了臺北第一女中,瓊瑤這才可怕地發現,除了國文,她其它方面的教育,幾乎等於零,功課當然是一塌糊塗。
學習上最糟糕的是數學、理化等,每到考試,不是零分,就是二十分。
此時,瓊瑤的父親在大學教書,母親也已經去了臺北建國中學任教,瓊瑤的父母,怎麼也想不通,這樣的一個書香世家,孩子的功課,竟會如此的差!他們簡直失望極了。
這樣的情況,同時也發生在瓊瑤的那個雙胞胎弟弟麒麟身上。
童年時的那一段不平凡的經歷,使麒麟也同樣不能適應現在的正常生活。
這也是可以理解的,童年瓊瑤一家的那段奇特經歷,其時小弟尚小,所以尚不能重大地影響了他的性格和內心。小弟也不用功,淘氣、愛玩……但小弟卻有本領,把每門學科,考在八十分以上。
而那個沒有經過那段奇特生活的小妹,那個在蜜水和愛心和安定的生活環境中長大的小妹,則是無比正常地成長和發展。小妹才進幼稚園,就展現了驚人的才華,認字飛快,寫字漂亮,能跳芭蕾舞,能彈鋼琴……進了小學,更是不得了,無論什麼考試,她都不考九十九分,她考一百分。
瓊瑤回憶說:“一天又一天過去,母親越來越愛小妹,父親越來越愛小弟,我和麒麟這對雙胞胎,……現在,已成為父母的包袱。”十六歲那一年,瓊瑤初中畢業,考進了臺北第二女中。而麒麟從臺中畢業後,考進省立工專,又回到了臺北,不過,麒麟常常住在宿舍,經常不回家。
小弟呢,也念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