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16世紀——公元前1066年)所以人們把它叫作湯王墓村。五十年前,童年在這裡生活時,我曾猜想過村上肯定會有給湯王守墓者的後代……
1950年中秋,母親帶著我們從東南沿海回到了湯王墓村的外婆家,但家中只有我外公一人。早在1949年的9月份,我們由臺灣回到舟山定海時,我外婆因病就已去世。
我們的到來,讓孤單的外公老臉笑開了花,高興得流下了老淚。
外公姓梅,名佔林,中等個子,人較瘦。當年他已有六十多歲,走起路來拄一根木棍,右腿有一點跛,但不太影響他的行進速度。他的右腿是被日本人的飛機扔下的炸彈給炸傷的,留下了終身的殘疾。
據我母親說:“她們的老家原是渦陽縣義門集梅鄉人(亳縣東四十公里)。在清朝末年,因災荒遷到亳縣,定居於湯王墓村,以種地和磨面賣面為生。湯王墓村自西向東座落在渦河北岸,因商湯王墓在此而得名(現村背後已建成湯陵公園)。
雖然它隔河距城不足二里,緊連著亳縣渦北區的東面,但是不論在解放前還是在解放後都把它劃作農村,所以村上的人也皆為農業戶口。
實質上這個村上的土地被湯王墓及其四周的松柏園林佔去一部分,再加上墓的東、北、西三面還種了有上千畝的桑樹,所剩土地已經不多。同時村上住姥孃家的較多,弄得更是人多地少。
因此,這個村上的幾十戶人家完全靠種地吃飯已是不太可能。有的磨油、有的磨面、有的蒸饃、有的做豆腐生豆芽菜、有的編竹器、打草鞋,還有的推車、擔挑,在河邊給人卸船搬貨做工賣苦力,村上的多數人家都是亦農亦工的窮苦老百姓,所以從整體上看來它是個城邊較窮的村莊。
湯王墓座落在村中路北,向裡走約五十米即有兩座高大的龜馱石碑,上面刻有碑文,彷彿記得是清朝亳州官府監製。因年代久遠碑上文字多有模糊破損。碑背後十幾米處長有一棵高數丈樹冠如傘的黃連樹,究竟樹齡是三百年、五百年或是上千年連我外公都說不清。樹下還有一長方形,重達幾百斤的青石香爐,專供人們前來祭祖、求仙拜神焚香所用……
湯王墓酷似一座高大的土山被翠綠清香的柏樹林所簇擁在其中,一塊三米多高的青石碑肅穆地豎立在墓前。上面刻有蒼勁的行書碑文:
商成湯之墓
開春後,我們幾個八、九歲的男孩常到湯王墓傍邊的桑樹林裡撿柴火,挖野菜,以便幫助家中度過春荒。有時騎在石龜的脖子上玩耍,並用柳條抽打龜身,試想讓它馳騁中原,還用新芽柳枝做成柳笛,在黃連樹下吹曲“苦中樂”。到了夏季天氣炎熱時,我們還到渦河洗澡,在河邊抓魚撈蝦。
五十多年前的中國廣大農村,由於土地多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中,再加上戰爭、災荒接連不斷,造成經濟蕭條,農村破產,農民種地自已就養活不了自己。尤其每到青黃不接的季節,有的缺糧斷炊,常以樹葉、樹皮草根、野菜充飢……當年的湯王墓村也是如此。
到了開春,氣候漸暖,大地解凍,萬物復甦,大自然呈現出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色!
一時間,淮北平原的大地上萌發嫩草,麥苗新綠,杏花怒放桃枝綻蕾,榆錢初放,槐花累累。田野裡樹林間,溝底河坡上長出了許許多多的野菜,這是大自然對窮人的恩賜……有薺薺菜、灰灰菜、掃帚苗、野莧菜、馬齒莧、蒲公英、紫蘭花、刺刺芽、豬耳朵棵(車前子)……等等,這些野生的植物在饑饉年景裡都可以吃,保住了不少窮人的性命。
湯王墓村的大人和孩子,他們雖然日子過得很拮据,但也苦中有樂。他們性格純樸,心地善良,尤其是在你家遇到難事時(多指喪事),人們就會自動前來給你幫忙。
童年我在那裡生活了四、五年,瞭解了許多的農業知識,在他們的身上學習了不少做人的道理。
第十一章 返回大陸 投奔故鄉(三)
第三節
在我們沒有回到亳縣之前,就是外公一個人在湯王村孤獨地生活。他每天還要到村西頭一個李家老店門前的一棵大泡桐樹下襬小紙菸攤,多少可以掙點零用錢(我們回來後他仍在擺)。
他早出晚歸,中午母親常讓我給外公送飯,用一個瓦罐裝飯,罐口上放一個大碗,裡面盛菜再用一個小碗加蓋。從家走去須用十多分鐘時間,到那外公還能吃上熱飯菜。
外公一生為人正直又很勤快。五十年前在清朝末年,由安徽渦陽義門逃荒來到亳縣。當年憑著自己年青能吃苦能幹,給人扛活掙點錢在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