吻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處,一項需求可以說正在等待每一項供給,並且,在這個體系裡,沒有哪一處是隻有商品而沒有它的補充品,這個補充品也就是人們所持有其他商品,人們將會根據從實踐上確定的條件,用這些補充品來交換前面提到的該種商品。再根據所有商品都能找到市場這一事實,可以說,經濟生活的迴圈週轉就結束了。換句話說,所有商品的賣主又以買主的身份出現,他們購買充足的商品,以使他們能夠按照已經達到的水平在下一個經濟時期維持消費和生產裝備,反之亦然。
在給定環境條件下經濟生活的迴圈流轉(4)
可見,各個家庭和廠商都是按照經驗給定的資料以及由經驗確定的方式來決定其行為的。當然這並不是說,在他們經濟活動的領域裡不發生任何變化。資料可能變化,並且,每一個人一旦注意到這種變化,就會立即按照變化來行動。但是,每一個人都會盡可能地緊緊地遵從習慣的經濟方法,並且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時候才屈從於環境的壓力。這樣,經濟體系不會自行隨意地發生變化,而是在任何時候都和先前存在的狀態相聯絡。這可能就被稱為“威澤爾的繼續性原則”。
如果經濟體系真的不會自行變化,那麼,如果我們簡單地假定,它是維持原狀的,我們並沒有忽視任何對我們現在的目的相當重要的東西,我們這樣做也只是為了用理想的精確性表達一個事實而已。如果我們描述一個徹底沒有變化的系統,那麼我們確實是在做一種抽象,但是其目的僅僅是為了表達實際所發生的事情的實質。我們將暫時這樣做。這種做法與傳統理論並不相矛盾,最多也只是與習慣的做法有些不同,習慣的說法並不能清楚地表述我們的論點。
透過另一個途徑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一個社會在一個經濟時期內生產和消費的所有商品的總和,可以被稱為社會產品。為了我們的目的,沒有必要對於這個概念的意義更加深入地鑽研下去。社會產品本身並不是作為社會產品而存在的。就像經濟系統本身也不是一種按照統一計劃執行的“經濟”一樣,社會產品不是系統活動有意識的結果。但是這是一種有用的抽象。我們可以想象:在經濟週期的末期,所有個人的產品在某個地方形成一個大堆,然後按照某種原則對其進行分配。由於這個假設不包含對事實的重大改變,所以至今,它是完全可以容許的。進而,我們可以說,每一個人都對這個巨大的社會庫藏做出了一種貢獻,然後又從它得到一些東西。在這個體系的某一處,對每一種貢獻都有著與之相應的另一個人的請求權;並且每一個人的份額都在某處隨時準備著。由於每一個人從經驗中都知道為了獲得他們需要的東西,他們必須貢獻多少(他們已經考慮到每一份額包含一定貢獻這個條件);這個系統的迴圈週轉就結束了,所有的貢獻和份額必然相互抵消,不論根據什麼原則進行分配。到這裡我們所做的假設是:所有相關的數量都是由經驗給定的。
用一個大家都熟悉的方法,我們可以對這幅圖畫加以精煉,使這幅圖畫對經濟系統的運轉提供更加深入的認識。我們假定這種經驗全不存在,必須重新構建它,就好像同一民族的人民,仍然有著相同的文化、嗜好、技術知識,對消費品和生產物品有著同一的最初存量,但是沒有經驗的幫助,他們必須透過自覺的合理的努力,去尋找各自的辦法,以達到最大可能的經濟福利這個目標。我們並不因此就認為,在現實生活中人們能夠做出這種努力。我們只是想要突出經濟行為的理性,而不考慮所觀察的各個家庭和廠商的實際心理如何。我們也不想勾畫出經濟史的輪廓。我們分析的目的不是經濟過程是如何從歷史上發展到我們現在實際觀察到的這樣,而是在任何一個給定的發展階段上,經濟機制或經濟組織是怎樣運轉的。
這個分析提醒我們,要詳細闡述且實際應用我們現在全都熟悉的那些概念工具。經濟活動可能有任何的動機,甚至是精神方面的動機,但是它的意義總是在於滿足需要。因此,那些我們從需要這個事實所得出的概念和命題具有根本的重要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效用的概念以及由效用引出的邊際效用,或者,用一個更加現代化的術語,就是“選擇係數”。我們繼續提出某些原理,是關於資源在各種可能使用的範圍內分配的原理,關於貨物之間相互補充和競爭的原理,而且我們可以合理地引申出交換比率、價格和古老的源自經驗的“供求法則”。最後我們達到價值體系及其均衡條件的最初的思想。 。 想看書來
在給定環境條件下經濟生活的迴圈流轉(5)
一方面,生產是由物質客體的物質屬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