撲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限期有限次的晉升,原則上不留本校畢業生,這些原則都不能動。
3。3 大學改革與學術自主
大學改革與學術自主
龍希成:你強調引進海外培養的博士,而不能留本校的人,你怎麼選擇?有人說這涉及到學術自主的問題。
張維迎:學術自主是什麼意思?
龍希成:就是中國人自己辦的大學,不能過多地依賴留學生。
張維迎:實際上,如果真正開放以後,首先,從理論上講,選人與你從哪兒畢業的沒有關係,只要達到標準都可以。只要是大家考核,認為你是優秀的就行。像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我們在國內招人也在國外招人,國外回來的有特別優秀的,國內招的也有特別優秀的。
龍希成:是本校培養的博士嗎?
張維迎:本校培養的也有特別優秀的博士,但是我們為什麼不能留?我想我早已講得很清楚,是因為你留下一個優秀的人,但可能帶進來三個不優秀的人。
趙曉:這的確是目前的現狀,藉著留優秀人才的機會留近親的“搭車問題”無法解決。
張維迎:是這樣。儘管如此,我們還是考慮了一些靈活性,好比對一些學科的特殊人才就有一些特殊的規定。但這只是一個特例,不是通例。原則上不留本校學生,如果有人要留的話,那他要提出足夠的理由。如果原則上就規定可以留,那他不提出理由就可以留了,就沒有辦法保證人才的質量了。
出去的人,其中有很優秀的,我們還可以把他再吸引回來,並不見得就造成了人才流失。比如,光華管理學院這幾年,從海外招來的相當一部分甚至超過一半都是本科北大畢業的。為什麼要將原則上不留本校畢業生與人才流失相提並論呢!
3。4 通例與特例:大學改革的一個技術性問題
通例與特例:大學改革的一個技術性問題
龍希成:通例與特例的分別還是很重要的。像科斯50年才被人發現他的才能,沈從文、錢穆和梁漱溟則是沒有博士學位的典型的文史哲成才人物。現在一定要求有博士學位,這中間的通例和特例的關係是什麼?
張維迎:這個問題問得很好。我想至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考慮:一是社會本身在進步,社會進步、科學發展到今天,一個基本趨勢就是越來越要求基本的知識積累。所以,你不能因為歷史上某個時代沒有博士,現在也不能要求博士,如果這樣要求的話,孔子大學都沒上過,是不是我們乾脆連大學畢業的要求都可以不要呢?這樣的思維忽略了科學的進步已越來越形成一些規範性的東西,學位要求實際上意味著後來的人必須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再說句玩笑話,古代人連褲子都不穿,我們現在是不是也不要穿褲子呢?我們不能簡單地用歷史套現實。華羅庚是數學大師,沒有上過大學,這是事實。但今天,沒有上過大學的人要成為華羅庚恐怕是沒有希望了。我們不能再讓數學家從一麻袋一麻袋的業餘數學愛好者的來信中挑選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了。
龍希成:的確是這樣。美國聯邦黨人潘恩講過,人在小時候吃奶,難道長大以後就不能吃肉嗎?
張維迎:第二,特殊人才要靠特殊手段去發現。這種特殊的手段一定要和通常的手段不太一樣。但是,假如說首先沒有這些通常的手段,那我們怎麼去選人?每年申請到北大教書的可能有成千上萬,誰有那麼多的時間精力來選定這些人?所以學位要求可以看做是一個初選,把範圍限定到一定的程度後,選人的工作量就大大降低。至於特殊人才,他會有特殊的辦法冒出來,但是特殊就得要拿出特殊的東西來看。你不能說自己沒有博士學位也會有大成就,那請拿出你的大成就來,給人去評評。如果拿不出大成就,只是嘴上認為自己有這種才能,那不行!
趙曉:制度通常是適應於一般情況的,特殊情況需採用特殊制度。
張維迎:可以這樣來思考通例與特例的問題。在統計學上,有第一類錯誤和第二類錯誤的區分,第一類錯誤就是我們可能接受一個錯誤的東西,第二類錯誤是我們可能拒絕一個正確的東西。這兩者都意味著犯錯誤。那我們就對這兩個進行權衡。我們現在的辦法,包括對學位的要求,可能會拒絕一些優秀的人,但是犯這個錯誤的可能性,遠遠比沒有這個要求之後,接受錯誤的人的可能性要小得多。所以,我們的辦法就是合理的。對特殊的人才,我們只能用特殊手段去選拔,但這些特殊手段也只能作為通常手段的補充而不是主流。
法律上,一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