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部分 (第2/4頁)
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極度匱乏,使得我們年輕騷動的內心不時會產生強烈的失落感和孤獨感。此間,我們都曾不同程度地經歷了從熱血沸騰到憂傷失望;從政治狂熱到人格扭曲;從單一純真到逐漸成熟;再由深刻反思到新的振奮。
情感也曾有過大起大落和大喜大悲。
難忘的情懷 下鄉筆記(11)
農村艱苦、落後的現實,瑣碎、平淡、混沌的生活,不斷地撞擊著我們對生活懷有的浪漫與熱情,也在逐漸地摧毀著我們對理想的憧憬與嚮往。“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當時的那種複雜心境,乃是現今沒有備嘗過艱辛與磨難的年輕人所無法想象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光榮與夢想,扭曲與復歸,蹉跎與崛起”,就是對整個“上山下鄉”運動的真實形象寫照,以及知青群體意識的一種人格復甦到思想境界的提煉與昇華。
我相信:大多數和我一樣走過那段艱難歷程的同齡人,絕不會因今天的成熟而斷然否定當年的那一種對信仰和理想的追求。儘管,那是一種純真裡蘊含的幼稚,但; 亦不能因此而否認“真誠乃是人生的一種美德”。須知,生活如水,淺嘗方知炎涼,浸潤始懂甘苦。生活終究教會了我們許多不能寫進教科書裡的人生哲理。更何況“苦難是人生最好的老師”。
雖然,我們這一代人因各自“上山下鄉”的境況不盡相同,更由於“插隊落戶”的時間長短各異,對此的感受也心態不一。但是,在那特定的歷史背景下,其產生的根源,自有其特殊的使命和意義。儘管,“插隊落戶”的艱辛時光,對正處在發育生長期的知青來說,或許就是一種“磨難”。然而,不下鄉而待業在城裡,果真就是“幸福”嗎?倘若按部就班地讀書,難道全都能如願以償地考上大學而前景一片光明嗎?可惜,沒有假設,時光更不可能再現或倒流。
“世上憐才休恨少,平身失學本來多。天公有意君知否?大器先須小折磨。”(清,李調元)
人世滄桑的坎坷,磨礪和鑄就了我性格中某些方面的剛毅與堅強。一個堅定的信念支撐著我:只要自己不倒下,奈我其何?如果,我們沒有自己提著頭髮就能脫離地心吸引力的奇異功能,那麼,我們就必須勇敢地去面對現實並直麵人生。其實,幸福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究竟用什麼價值尺度去衡量它,完全取決於自己是否能擺平心態,能否用一種感恩的心去看待生活。
如果說,我們對此也都曾經有過憂傷抱怨時,然而,我卻早已將這人生的風風雨雨、恩恩怨怨盡都在默默之中淡化為咀嚼橄欖時,苦澀後的回甜。因為,一味地沉湎和計較在得失之間,顯然是脆弱的;或因迷失於痛苦的記憶之中而不能自拔,自怨自艾,則更是可悲的。
人,不能像蜜蜂,將自己的整個生命都滯留在被蜇過的傷口裡。生活對一個人的“磨難”,倘若僅僅只是消極地去理解為“不幸”,實則是遠遠不夠的。人的才德,有如名香,愈經燃燒或壓榨,則其香愈烈。或許,這就是生活對一個人,乃至對一代人的有益塑造。這種歷練已深深地注入我的生命之中,使我總感到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在無聲地支撐著我,鞭策和促使著我……
我很贊成“在經歷了許許多多的事情之後,我們的心中已沒有了神靈”。這話真實地道出了絕大多數“老三屆”知青們的共同心聲。即不再盲從,更不人云亦云。儘量保持正直而不願讓良知泯滅,及至人到中年,仍能固守人生最寶貴的東西。那就是:面對任何挫折、失意,都不會輕易放棄自己的執著,更不會因此而喪失做人的尊嚴與信念。嚴肅而認真地對待工作,安然而平淡地過著生活。這一堅韌的意志與頑強的毅力,大抵源於在特殊年代裡的那一種磨鍊。
難忘的情懷 下鄉筆記(12)
我們卻很難用語言來詮釋當年知青們迫切渴望返城,而今又結伴相約,重返曾令他們沮喪而詛咒過卻又夢繞魂牽的故地。或許,這就是他們因心繫黃土地而“剪不斷,理還亂”,卻又永遠也難解的一種知青情結。
1999年元月6日
儘管有過憂傷時……
…… 紀念“上山下鄉”運動四十週年
1968年,正值狂熱的政治運動把“上山下鄉”推向了新高潮。同千百萬個面臨高、初中畢業而又無法繼續深造的同齡人一樣,我照例成了其中的一員。三年的農耕生涯,無疑就是我們跨出校門、走進社會,在人生旅途中的第一驛站。從某種程度上說,在體魄和性格及人生觀上,影響和決定了我的一生。即或是在抽調返城參加工作後,為了警策和振作自己,我曾幾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