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部分 (第4/4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212 頁。
② 森田明:《清代水利史研究》,第 399 頁。
農業的商業化
到 20 世紀初,鐵路修建了,口岸城市也擴大了。這些發展對農民來說,
意味著新的機會。但是在 20 年代早期,正當農業資源的新供應(美國棉花種
子及化肥等)出現,農民的觀念開始變化時,農業遇到了第一次大危機。結
果,這些新的投入在內地依然很少,並且難以看見,沒有真正影響到大多數
農村。
然而,在這個短暫時期裡,貿易的增長和作物的專業化造成了上市剩餘
農產品的增長。二者是運輸的急劇改進促成的。在 1894 年至 1911 年間,鐵
路路線增加了 26 倍。與此相對照,1911 年至 1927 年間僅增加 35%。①鐵路加
速了遠距離交貨,侵害了水路和陸路運輸,在某些地點的許多定期集市消失
了。②鐵路不僅使經傳統運輸到口岸城市的貿易路線改道,而且還把新的貨物
帶進內地,併為海運收集農產品。
對上市剩餘農產品的新的需要,首先來自對外貿易。農產品的出口在
1890 年到 1910 年間,比別的時期增長更快。在 1876 年到 1890 年間,糧食
和經濟作物出口總值僅分別增長 26%和 38%。③但在 1890—1905 年期間,相應
的數字為 300%和 600%。到 1911—1915 年,糧食作物出口年增長率為 12%,
而經濟作物出口年增長率為 11%。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到 1930 年間,所
有出口總值的增長率每年僅為 4.8%。④
新的需求,其次來自大、中城市的擴大。在世紀之交,多數大城市的人
口仍不足 25 萬。在 1900—1938 年間,住在超過 10 萬人的城市裡的城鎮人口
年增長率約 2%,而中、小城市增長率更快一些。①在 20 世紀 30 年代至 40 年
代,除了作為省會的一些城市以外,在 1895 年至 20 世紀第二個 10 年末期,
中心城市在其開始擴張階段,增長速度超過了任何別的時期。在這最初階段,
城裡新來的人主要是農民,特別是 18 歲至 45 歲的男性,他們是來找工作的。
②由於這些家庭的食品消費模式仍與他們住在農村時相似,在此期間城鎮對糧
食的需求一直很大。③
增強的資源專業化
如果說由鐵路和外貿促成的新的需求,使得更多的農民透過出售農產品
而獲利,那麼,在供應方面有了哪些發展使得上市的剩餘農產品得以增加呢?
答案在於農民資源的專業化提高了,相關的勞動報酬也提高了。下面假設的
例子可用來闡明這樣的發展。設想一種主要是農業而沒有外貿的經濟,其中
城鎮與農村人口的增長率相同,而糧食和經濟作物以一定的組合由農村銷往
① 嚴中平等編:《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第 190 頁。
② 史堅雅:《農業中國的市場和社會結構,第 2 部分》,第 211—228 頁。
③ 黃炎培和龐淞編:《中國商戰失敗史》,後以《中國四十年海關商務統計圖表 1876—1915》為書名再版
發行。
① 珀金斯:《1368—1968 年中國農業的發展》,第 155 頁。
② 林頌河:《統計數字下的北平》,《社會科學雜誌》,第 2 卷第 3 期(1931 年 9 月),第 385 頁。
③ 關於在戰後菲律賓進行類似的城鎮人口構成模式觀察,見艾倫?C。凱利: 《需求模式、人口變化和經濟
增長》,《經濟學季刊》第 83 卷第 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