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 (第4/4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管理的能力,對這個國家力量之所在,並非無足輕重,而外部世界對此
才開始研究。
晚清和民國的政治史,常常以下述三種方式之一加以概括:一、按照循
環說,注意王朝晚期的衰亡,這是社會動亂和軍事角逐、重建中央集權國家
的時期;二、按照政府權力向社會緩慢而不平衡地擴張的說法,政府謀求把
行政機構擴充套件到村級;三、按照革命過程的說法,透過革命過程,舊的政治
神話和社會結構被摧毀,新的階級被引入政治,新政權在一個根本不同的觀
念形態和社會基礎上建立起來。①所有這些觀點都提供了深入的見識。有政權
衰亡、政權空白期和重新統一。歷屆政府確曾試圖擴大其權力,集中控制,
改組金融和行政。但是,總的說來,我們認為,這 150 年的歷史可以更適當
地詳細解釋為:脫出從舊政權控制的社會革命運動、新社會階級的出現、政
治關係的重新確定,以及新的國家結構與觀念形態的創立。這是一個不平衡
的、陣發性的和常常流血的過程。
同更年輕、更小的國家相比,中國的現代變革過程是緩慢而曲折的。隨
著政府開始在社會中顯得更加重要,滲透和參與的相互關聯的現象,以及國
家建設和動員民眾的相互關聯的現象,形成了同一問題的兩個方面,但兩者
都發展緩慢。在中國,如同 19 世紀在別處一樣,現代火器,蒸汽機車和輪船、
電報通訊開始使用,但是清政府應用這些東西以滲透到社會,直至鄉村和家
庭,卻遲緩不前。推廣識字、辦報紙和郵政同樣緩慢,抑制了民眾對政治的
參與。關於無所作為和只能逐漸地、勉強地實現的潛在可能性的資料,無疑
反映了晚清政體所固有的力量。儘管在 1800 至 1949 年間出現了變化,傑出
人物統治論和權力主義的基本特點依然頑強地存在。
清代權力機構的失去平衡
滿族統治的清政府和中國社會之間的基本關係,是在 17 世紀和 18 世紀
初葉規劃的。一旦完成了征服,就為異族統治很好地樹立了種種範例,以致
反滿情緒主要表現在對明朝的儒家式的忠誠上,而不是表現在漢民族的民族
主義上。基本上沿襲明朝的科舉考試製度,把上層階級的利益與君主國家連
①19世紀王朝衰亡的迴圈理論,或以朝廷失控及由此而引起腐敗和混亂立論, 或以伴隨地方軍隊興起而
來的權力分散立論,見於梅谷:《19 世紀中國的地方 主義》(斯坦利?斯佩克特,《李鴻章和淮軍》一
書和序言),和蕭公權:《農 業中國:19 世紀的帝國控制》,第 501—518 頁。以傳統的分裂和近代的再
統 一立論而對 20 世紀中國政治所作的解釋,見於詹姆斯?謝里登:《分裂的中 國:中國史的民國時代,
1912—1949 年》第 1 章。在易勞逸提出了從政治文 化理論引出的類似的框架,見《夭折的革命:國民黨
統治下的中國,1927— 1937 年》,第 vii—xiv、283—313 頁(又見本書第 3 章)。19 世紀名流侵犯地 方
政府權力和 20 世紀政府竭力把行政控制伸到村級的關係密切的理論,見孔 斐力:《中華帝國晚期的叛亂
及其敵人:1796—1864 年的軍事化與社會結構》 和本書第 7 章。
結在一起,構成了地方和京城之間的橋樑,有助於維繫正統的意識形態。①
其他幾種基本安排進一步規定了國家和社會的種種關係。
第一,在征服之時,上層名流在很大程度上把接受滿族的統治作為恢復
秩序和穩定的合理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