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 (第4/4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鐵路的經濟影響問題。
② 劉翠溶:《韓江沿岸貿易及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1800—1911 年》;馬克斯:《華南農民社會與農民起
義》,第 205—226 頁。
而且,由進口供應緯紗之後,織機用的經紗仍由農民紡紗者生產。事實上,
手工紡紗在不同地區是在不同時間衰落的,農民家庭能有相當長的時期進行
調整。①手工織布能繼續成功地同 20 世紀在中國設立的工廠進行競爭,因為
即使價格已經下跌,農民家庭仍能利用他們的剩餘勞動獲利。而且手工織布
推廣到新區——例如清末推廣到浙江省中部和民國時期推廣到中國的西北及
西部地區——表明國內需求的擴大和機制紗的滲透。總的說來,織布大概比
紡紗更能獲利,所以從長遠來看,這種轉變可以大大提高許多農民的生活水
平,儘管它或許降低了更多農戶的家庭收入。
這種總的長期景象,掩蓋了地方短期衰落和混亂的情況。紡織品的進口,
最初損害了城市化的珠江三角洲高度發展的紡織手工業。在 19 世紀 30 年代,
中國手工織布(南京大布)出口大減,進口洋紗的市場成長起來。織布工和
紡紗工都受到損害,1831 年洋紗進口驟增,激起了紡紗工帶頭的抵制。結果
紡織工人從紡紗轉向織布,但失業助長了對洋人的敵意,社會的分裂助長了
太平天國的叛亂。②在廣東沿海偏北的海豐縣,手工紡紗一直繼續存在到清
末。手工紡紗於 19 世紀 90 年代至 1910 年之間絕跡以後,手工織布仍繼續處
於生產狀態。但在 1918 年之後,現代織布廠在海豐代替了家庭織布。地方總
的紡織品生產或許擴大了,但農民家庭生產者轉變為工廠的工資勞動者,卻
產生了使人不安的社會-政治後果。①連在 20 世紀家庭織布最興盛的地區,家
庭織布也不是穩定的職業。在華北,織布業趨向集中於相互競爭的中心點,
經歷了 20 世紀最初 10 年到 30 年代的繁榮和縮減的階段。直到 30 年代世界
經濟不景氣之前,織布業的波動,更多的是由這種地方競爭和本國市場狀況,
而不是由直接的外國因素引起的。後來日本佔領滿洲,限制了織布業市場,
並加速了華北織布業中心的衰落。②於是,紡織工業的擴大導致各種各樣由增
長、競爭和國際市場運動引起的經濟波動。這樣的變化可能瓦解農村自給自
足的模式,使得手工生產成為農戶更加難於預計的收入來源,而農戶必須彌
補其農業收入之不足③
清朝最後 70 年長江下游絲綢生產的歷史,更清楚地說明了對外貿易不斷
擴大的衝擊。④19 世紀 40 年代末期,生絲出口從廣州轉移到上海,使那裡的
生絲出口在 50 年代太平天國叛亂期間迅速擴大。國內市場的阻塞,以及內務
府織造局生產的降低,可能使更多的生絲用於出口。在 60 年代初期,太平天
國叛亂破壞了長江下游絲產區,造成 1863—1864 年生絲出口大減,並導致這
① 趙岡:《中國棉織品生產的發展》,第 174—186 頁;布魯斯?雷諾茲:《緯紗:中國手紡紗的技術禁區》,
《清史問題》第 3 卷第 2 期(1974 年 12 月),第 4—13 頁。
② 趙岡:《中國棉織品生產的發展》第 82、87—88 頁;陳明 :《勞工與帝國:1895—1927 年珠江三角
洲的中國勞工運動》(斯坦福大學,博士學位論文,年),第 11—12、367 頁。
① 馬克斯:《華南農民社會與農民起義》,第 231—241 頁。見本書第 6 章(比昂科著)。
② 趙岡:《中國棉織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