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 (第3/5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 363 頁。這個數字包括公營工廠
兩類。
資料來源:
a.李紫翔:《我國戰時工業生產的回顧與前瞻》,《四川經濟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1 月 1 日),第 30 頁。
b.程玉桂:《中國的對外貿易和工業發展》,第 110 頁。
c.侯繼明:《中國的經濟發展與政府財政,1937—1945 年》,載薛光前
編:《中日戰爭期間的國民黨中國, 1937—1945 年》,第 214 頁。
注:這些資料中有差異,雖然全都是以中國經濟部的資料為基礎的。最明顯
的是,資料 c 並未描繪出生產資料生產中的絕對下降,但是資料 a 和 b 兩者
確實表明有這種下降。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在計算生產資料指數時包括
了不同的商品。
囤積商品就比花錢加工商品更有利。例如 1940 年和 1941 年間,原棉價格平
均每月升高 13%,投資者僅囤積棉花就比冒險長期投資於加工棉花的紡織廠
有利得多。於是大部分流動資本——1944 年佔同類資本的 86%——已流入商
業和投機行業,而不是生產。新型的或舊式的私人銀行越來越多地撤回工業
投資,它們寧願發放短期商業貸款,或直接參與囤積及其他形式的投機。政
府繼續向私營工業提供低息貸款,但是,按不變通貨計算,這些貸款的價值
① 按照官方的定義,此處指使用動力機器並至少僱用 30 名工人的工廠。資料來源: a。李紫翔:《四川戰時
工業統計》,《四川經濟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頁。 b。畢範宇:《西方人士所
見的戰時中國》,第 47 頁。據信,這個數字包括公營和私營工廠兩個方面。 c。《中華志,1937—1945 年》,
第 433、441 頁。這個數字是大約數,系 1942 年 5 月現存的私營工廠、1936 年以來由 國家資源委員會設
立的工廠(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廠(110)的總和。 d。《中華志,1937—1945 年》,
第 363 頁。這個數字包括公營私營工廠兩類。
只是 1938—1939 年所提供貸款的一小部分。結果工業因缺乏週轉資金而挨
餓,這是工業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實業家痛苦地抱怨貸款太少,而且所需
手續太煩。但得到政府貸款的實業家們,則通常用這些錢去投機。①
各種型別活動中個人實際收益的變動(重慶)
表 14 (1938 年=100)
年代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農業
—
100
61
92
109
132
124
製造業
59
100
106
85
71
76
69
零售商業
105
100
111
112
119
120
124
投機事業
29
100
297
808
550
720
269
美國債券事業
缺
100
180
512
1373
3951
10260
資料來源:張嘉璈:《惡性通貨膨脹》,第 60 頁。
另有通貨膨脹以外的因素加重了實業家們的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