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部分 (第2/5頁)
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8%和 5.3%。①更有甚
者,1943—1944 年工業部門陷入深刻的危機,1944 年生產顯著下降。表 13
顯示了戰爭後半期工業的疲軟狀況。1939 年新工廠的投資達到了最高峰。其
後,儘管新廠數量增加,但投資總值陡然下降。大約在 1940 年,工業繁榮事
實上已經終結,但牟取薄利的經營者們,以有限的經驗和少量的財源繼續開
辦新廠,徒勞地期待著經濟復甦。②這些小規模的薄利經營多數迅即倒閉。1944
年,在國民黨中國實際上僅有 928 家工廠開工。倒閉率達 82%。
雖然 1943 年前產量一直增長,但 1940 年工業部門已經開始遇到障礙,
首次引起增長率下降,然後產生了 1943 年 9 月以後的工業危機。③通貨膨脹
的結果並不全是消極的。例如,在戰爭八年間,工人們的實際工資僅在 1938
年提高;其後,他們的實際工資下降,這使僱主獲利。④不過,通貨膨脹使商
業投資,特別是投機事業投資比工業投資賺的錢多得多(見表 14)。囤積稻
米和其他農產品的現象廣為流行。不論來自佔領區,還是來自國外的“走私”
貨都能大賺其錢,從而使資本從生產性投資轉回。有時光是
表 12 中 國 非 淪 陷 區 的 工 廠
① 李紫翔:《抗戰以來四川之工業》,第 23 頁;吳相湘,《第二次中日戰爭史》, 下冊,第 659 頁;又
見張聖軒:《三十二年四川工業之回顧與前瞻》,《四川經 濟季刊》第 1 卷第 2 期(1944 年 3 月 15 日),
第 258 頁;《中華志,1937 年— 1943 年》,第 437 頁。
① 程玉桂:《中國的對外貿易與工業發展》,第 109 頁;周舜莘:《中國的通貨膨 脹》,第 94 頁。
② 秦國平:《戰時通貨膨脹下的中國棉紡工業》,第 39 頁。
③ 劉吉丙:《三十三年四川之商業》,《四川經濟季刊》第 2 卷第 2 期(1945 年 4 月 1 日),第 79 頁;
李紫翔:《我國戰時工業生產的回顧與前瞻》,《四川經濟 季刊》第 2 卷第 3 期(1945 年 7 月 1 日),
第 32 頁。
④ 周舜莘:《中國的通貨膨脹》,第 239—240 頁。
1936 年
及以前
1937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開辦日期
不確定
合計
設廠數 a
300 63 209 419 571 866 1138 1049 549 102
5266
按 1937 年貨幣
計算的新工廠投117950 22166 86583 120914 59031 45719 9896 14486 3419 7317 487481
資 a (千元)
實際開工的工廠—
— — —
1354b —
2123c — 928d —
—
*按照官方的定義,此處指使用動力機器並至少僱用 30 名工人的工廠。
資料來源:
a.李紫翔:《四川戰時工業統計》,《四川經濟季刊》第 3 卷第 1
期(1946 年 1 月 1 日),第 206 頁。
b.畢範宇:《西方人士所見的戰時中國》,第 47 頁。據信,這個數
字包括公營和私營工廠兩個方面。
c.《中華志,1937—1945》,第 433、411 頁。這個數字是大約數,
系 1942 年 5 月現存的私營工廠、1936 年以來由國家資源委員會設立
的工廠(98)和到 1942 年 5 月由地方政府建立的工廠(110)的總和。
d.《中華志,1937—1945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