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 (第3/4頁)
瘋狂熱線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計算)為例,雖然兩幣種的面值1與1000看上去有很大差距,但其實際價值卻是相同的。所以,就像計算身高時如果認為174厘米高,就不能說英尺矮一樣,如果花“1萬韓幣”買東西時感覺到貴,就不應該認為花“10美元”買東西便宜。
那麼,假設你正在免稅店準備購買高階領帶,面對兩個標價——200美元、20萬韓元,你認為自己會在哪一個免稅店中更猶豫呢?
研究結果證實,在用韓幣進行購買的情況下,人們猶豫的可能性較高。即,人們面對基本單位價值高,而實際金額看上去很少的情況時,往往不會猶豫。也就是說,人們在面對美元標價時,很容易產生“僅僅是200美元”的想法,這是因為他們受到了名義數字“200”的影響。那麼,當人們面對基本單位小而表面數字大的情況時,也就是在使用韓幣時,又會表現出怎樣的心態呢?是的,他們會認為這20萬韓元是很大的一筆數目。200美元與20萬韓元雖然在實際價值上是相同的,但金錢價值的體現——基本單位的不同,將會促使人們對等額金錢產生出這種心理上的差異。
如果讀者朋友感覺這一事例缺乏真實感,那麼我們再來做一項假設。假設是以羅馬尼亞貨幣購買同樣的領帶,1美元可兌換萬列伊,因此購買200美元的領帶就要支付490萬列伊左右。縱然我們知道錢的實際價值是相同的,可是誰又會輕鬆甩出490萬列伊去購買一條領帶呢?因為金錢單位決定著人們看待錢的心態。
如果海外旅行之時,能夠依照目標國家金錢單位的大小,去改變開銷,就不會再在旅行回來之後,為信用卡結賬日的到來而心驚膽戰了。如果感覺這樣多少有些麻煩,那麼不妨在海外購物時,以基本單位實際價值小的貨幣來結算,就像在仁川機場的免稅店那樣,要支付韓幣而不是美金,這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
信用卡與積分
在有關錢的心態方面,錢的物理形態也發揮著非常大的作用。信用卡只是塑膠材質的小長方形卡片,但是它與現金同樣具有支付功能。雖然支出時期要略有延遲,這一點與現金有所不同,但是信用卡顯然也是錢。我們是在用現金支付信用卡的還款額,而不是塑膠不是嗎?可是為什麼人們一拿到信用卡,就會為“認真工作的您!盡情享受吧!”所誘惑呢?
有這樣一個實驗,在美國一家餐廳,以一週為期,隨意抽查135名客人的結賬記錄,看看他們選擇的結賬方式是信用卡還是現金,調查他們給服務員的小費金額是多少,[8]並要記錄一同就餐的人數及消費總額。然後再將消費金額相差無幾的餐桌劃分出來,比較他們給服務員的小費數額。結果發現,信用卡結賬者給出的小費要多於現金結賬者,現金結賬者給的小費佔消費總額的,而126信用卡結賬者給的小費,則達到了總餐費的。
另一項研究中,研究人員首先讓參與者品鑑幾樣商品,然後評估一下,自己會願意支付多少金額購買這些商品。實驗中還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小環節,即第一組參與者品鑑物品時,在擺放物品的桌面上附加了印有信用卡標識的標誌物;但在第二組中卻沒有這一項。結果顯示,看到信用卡標識的參與者較之後者,其所給出的支付金額明顯要更多一些。舉例說明,受信用卡標識影響,前者願意給出的男款毛衣平均價為美元,而後者(未受信用卡標識影響)則只有美元;同樣,在面對烤麵包機時,兩者給出的價格比例為,差異要更大一些。
也就是說,金錢形態能夠改變支出規模。因為我們心中存有“信用卡=消費”的強烈意識,所以幾乎一看到信用卡就會引發消費行動,這不得不說是一個令人吃驚的研究結果。
如果說信用卡是金錢的另外一種物理形態,那麼,各種積分、得分儼然與這種物理形態無緣。它只存在概念上的“數字”,並沒有紙幣、硬幣或塑膠的具體形狀。但是要知道,在某些特定時候,積分也能夠起到與現金相同的作用。
但是,人們使用概念型的積分要比使用物理形態的現金更容易耗費,這樣看來,積分似乎真的沒有現金那般有價值。也許正因如此,很少有人會將積分計入總資產中。我們在西餐廳與朋友就餐時,倘若自己被要求結賬,就會顯得有些猶豫,但如果讓自己出對等積分,則會欣然同意。而且,大多情況下,同行的朋友也不會去想應該減免那個用積分支付餐費的朋友的餐費,因為無論是使用積分的人,還是共同受惠的人,都不會把積分當作是錢。
“光有錢而沒有理想的人只會墮落。” ——陀思妥耶夫斯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