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 (第2/4頁)
冷如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絕不立刻駁斥他或立即指正他的錯誤。我會在回答的時候,表示在某些條件和情況下,他的意見沒有錯,但在目前這件事上,看來好像稍有兩樣等等。我很快就領會到我這種改會態度的收穫:凡是我參與的談話,氣氛都融洽得多了。我以謙虛的態度來表達自己的意見,不但容易被接受,更減少了一些衝突。我發現自己有錯時,我沒有什麼難堪的場面。而我自己碰巧是對的時候,更能使對方不固執己見而贊同我。我最初採用這種方法時,確實和我的本性相沖突,但久而久之就逐漸習慣了。也許五十年來,沒有人聽我講過些什麼太武斷的話,這是我提交新法案或修改舊條文能得到同胞的重視,而且在成為民眾協會的一員後具有相當影響力的重要原因。我不善辭令,更談不上雄辯,遣詞用字也很遲疑,還會說錯話,但一般說來,我的意見還是得到廣泛的支援。”
正如洪應明在《菜根譚》一書中所說:“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以上舉的例子,都說明做人寧可顯得笨拙一些,也不可顯得太聰明,寧可收斂一下,也不可鋒芒畢露;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自命清高;寧可退縮一點,也不可太積極前進。
這就是獲得朋友支援的一大法寶。
第四章:怎樣抓住朋友的心
關鍵三十四:好朋友也要保持距離
人從小到大,都會交一些朋友,這些朋友有的只是普通朋友,但有的則是可稱為“死黨”的好朋友。
但是我們也常發現,一些“死黨”到後來還是散了,有的是“緣盡情了”,有的則是“不歡而散”,無論怎麼散,就是散了。
人能有“死黨”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散了,多可惜啊!
而“死黨”一散,尤其那種“不歡而散”,要再重新組“黨”是相當不容易的,有的甚至根本無再見面的可能。
人一輩子都不斷在交新的朋友,但新的朋友未必比老的朋友好,失去友情更是人生的一種損失,因此我強調:——好朋友要“保持距離”!
這話是有些矛盾,好朋友才應該常聚首呀!保持距離不就疏遠了?
問題就在“常聚首”!很多“死黨”就是因為一天到晚在一起,所以才散了。為什麼呢?
人之所以會有“一見如故”、“相見恨晚”的感覺,之所以會有“死黨”的產生,是因為彼此的氣質互相吸引,一下子就越過鴻溝成為好朋友,這個現象無論是異性或同性都一樣。但再怎麼相互吸引,雙方還是會有些差異的,因為彼此來自不同的環境,受不同的教育,人生觀、價值觀不可能完全相同。當二人的“蜜月期”一過,便無可避免地要產生摩擦,於是從尊重對方,開始變成容忍對方,到最後成為要求對方!當要求不能如願,便開始背後挑剔、批評,然後結束友誼。
很奇怪的是,好朋友的感情和夫妻的感情很類似,一件小事也有可能造成感情的破裂。我有一位朋友,他和租同一棟房子的房客成為朋友,後來因為對方一直不肯倒垃圾,他認為受到不公平的對待,憤而搬了出去,二人至今未曾往來。
所以,如果有了“好朋友”,與其太接近而彼此傷害,不如“保持距離”,以免碰撞!
人說夫妻要“相敬如賓”,自然可以琴瑟和諧,但因為夫妻太接近,要彼此相敬如賓實在很不容易。其實朋友之問也要“相敬如賓”。而要“相敬如賓”,“保持距離”便是最好的方法。
何謂“保持距離”?簡單地說,就是不要太親密,一天到晚在一起;也就是說,心靈是貼近的,但肉體是保持距離的。能“保持距離”就會產生“禮”,尊重對方,這禮便是防止對方碰撞的“海綿”。
有時太保持距離也會使對方疏遠,尤其是工商社會,大家都忙,很容易就忘了對方。因此,對好朋友也要打打電話,瞭解對方的近況,偶而碰面吃個飯,聊一聊,否則就會從“好朋友”變成“朋友”,最後變成“只是認識”了!
也許你會說,“好朋友”就應該同穿一條褲子,彼此無私呀!
你能這樣想很好,表示你是個可以肝膽相照的朋友,但問題是,人的心是很複雜的,你能這麼想,你的“好朋友”可不一定這麼想。到最後,不是你不要你的朋友,而是你的朋友不要你!更何況,你也不一定真的瞭解你自己,你心理、情緒上的變化,有時你也不能掌握哩!
所以,為了友誼,為了人生不那麼寂寞孤單,好朋友應保持距離!
討人喜歡的人自然有很多朋友,即使不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