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 (第3/4頁)
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1922年,布瑞頓·哈登與亨利·魯斯,兩個24歲的耶魯大學畢業生,經歷了短暫的記者生涯之後,決定創辦一份“讓大多數美國人更瞭解世界”的雜誌,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時代週刊》。儘管是在夢想發育最合適的溫床——美國,儘管他們才華橫溢,儘管他們目標明確,很多人還是對此嗤之以鼻。當時的美國已經有了那麼多的媒體,《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新共和》、《星期六晚郵報》……在之後的一年時間內,他們像低階推銷員一樣四處推銷他們的理想,希望能籌集到創辦雜誌所需要的10萬元啟動資金。這其中的挫折可想而知。開始時,這本雜誌的全部人員不過11個人,他們是在紐約市郊區的一個印刷廠裡進行工作,牆壁骯髒且破舊,辦公室僅有一些過期的《紐約時報》與破爛不堪的百科全書。每個人都要身兼數職才能完成工作。
當然,一切都無法阻擋年輕人追求成功的狂熱,否則你就不會知道這個世界上有《時代週刊》這樣一本雜誌,我也不會帶著興奮敲打著鍵盤來講兩位創辦者帶有傳奇色彩的故事。1925年,雜誌的發行量升至107000份,總收入達到45萬美元。而到了1929年哈登因為風寒而去世時,這兩位6年前為了10萬美元而痛苦不堪的窮小子,都已經成為了百萬富翁。到了1930年代後期,《時代週刊》影響力已經開始深入人心,已經成為著名作家的海明威就曾因為另一位作家帕多斯比他更早成為《時代週刊》封面人物而憤怒不已。
1953年,魯斯在《時代週刊》創刊30週年時回憶道:“有一個晚上,哈登和我正越過大營地走回宿舍,我們每一步都陷入沙中,卻談得很起勁……就在那一次的交談中,我們開始談到《時代週刊》……就在那一個夜晚,兩個孩子決定合作,建立一個組織,把他們的生活中心、工作和任務結合起來……”當年那兩位一文不名的24歲年輕人在一間牆壁破舊的印刷廠房內創辦《時代週刊》的時候,擁有的僅僅是這些自信:成功,他們堅信不疑。
成功的行為則往往是這樣的:你有激情,你願意投入,你堅信自己,工作本身就給你積極的反饋。在彼此作用的過程中,你會感到一種浮動和推動的力量,你接受著它,享受著它,駕馭著它,引導著它,燃燒著它。
成功最需要的是強烈的慾望,成功者與普通人最大的區別是:前者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後者只是希望自己成功。每個人體內都有一萬個發動機,而只有成功慾望強烈的人才會把所有發動機全部啟動。
曾有一個年輕人問大哲學家蘇格拉底:成功的秘訣是什麼?蘇格拉底帶著年輕人來到河邊,讓年輕人陪他一起向河裡走。當河水沒到他們的脖子時,蘇格拉底趁年輕人沒注意,一下子把他按到水中。年輕人拼命掙扎,但蘇格拉底很強壯,一直把小夥子按在水裡,直到他奄奄一息時,蘇格拉底才把他的頭拉出水面。這個年輕人出水之後趕緊吸了幾口氣。蘇格拉底問:“在水裡的時候,你最需要什麼?”小夥子回答:“空氣。”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成功的秘訣。當你渴望成功的慾望就像你需要空氣的願望那樣強烈的時候,你就會成功。”
。 想看書來
成功,你有多相信它(2)
只要你心中有一股必勝的信念,你的潛能就會被激發出來;而你必勝的氣勢也會讓對手先在心裡懼怕三分。正如信奉“超人哲學”的尼采所說:“一個有強烈決心的人將無所不能。”你若是想在人生中有一番成就,最有效的辦法便是把信念強化到強烈的地步,因為只有達到這種程度才會促使你拿出行動,掃除一切橫在前面的障礙。
那麼,靜下心來問問自己:成功,我有多相信它?
讓勝利成為一種習慣(1)
很多人老愛拿“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說事,其實這是一塊擋箭牌而已。很多人會拿愛迪生、居里夫人這些科學家來舉例,因為他們經歷了無數次失敗,最終獲得了成功。其實,這些科學家最後的成功不是由於他們幾百次的失敗導致的,而是由於他們的堅持和最後採用了正確方法,如果他們不採用正確的方法,再經歷幾百次的失敗也同樣不會成功,如果他一開始就採用了正確方法,不經歷失敗也同樣能夠成功。在失敗的量與成功的質的關係中,不存在量變引起質變的可能性。成功之母不是失敗,而是正確的方法和方向。可是有些人失敗了,以“失敗是成功之母”自我安慰,到頭來還是失敗。甚至有些人還以失敗為榮。你失敗了,總結了經驗、教訓,不再發生這樣的錯事,接下來才有可能成功。失敗確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