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令夕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活得好好的,誰願意拿自己的生命作賭注,但農民連基本的生存都不能保證,也只有鋌而走險。
多災多難的崇禎皇帝最後在北京自縊的時候,可能都在怪自己不走運,一心想當個好皇帝的,可惜老天不給他這個機會。
明朝滅亡是各方面因素綜合的結果,但不能否認的是,氣候問題是一個加速明朝滅亡的重要因素,而且是遭受到壞天氣的輪番打擊。李闖王、高迎祥、張獻忠等被明朝軍隊痛擊後,又借河南天災而迅速壯大,最後被李闖王攻破北京城,使明王朝徹底覆滅。
竺可楨的科學考證可以使我們還原真實的明末農民戰爭大背景,可以看到天氣對一個王朝命運的影響程度。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人口因素在氣候變遷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以現在流行的說法,氣候變暖都是二氧化碳惹的禍,在沒有工業革命的古代,又哪裡排放那麼多二氧化碳呢?
在《歷史時代世界氣候的波動》的最後部分,竺可楨提出他的重要觀點:太陽輻射強度的變化,可能是引起氣候波動的一個重要原因,從而為歷史氣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論據。
竺可楨看來,大變動的原因主要受太陽輻射的控制,小變動的原則與大氣環流活動有關。這項研究,博大精深,嚴謹縝密,為學術界樹立了光輝的榜樣,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高度讚揚。
中國歷史地理學家譚其驤說:“每讀一遍使我覺得此文功夫之深,分量之重,為多年所少見的作品,理應躋身於世界名著之林。”日本氣候學家吉野正敏說:“在氣候學的歷史中,竺可楨起了巨大的作用。……經過半個世紀到今天,他所發表的論文,仍然走在學術界的前面。”
20世紀70年代盛行“地球變冷”
竺可楨對中國數千年的氣候變化進行了清晰的解答,對比一下歐洲史,我們也可以從中世紀歐洲的紛爭中找到相應的證據。
當我們把視野轉向整個地球的氣候史時,好萊塢倒可以給我們一些線索。
《冰河世紀》三部曲3D電腦特效呈現史前冰河時期的壯麗奇景,把我們帶回到暗藏著冰穴、天氣嚴寒,充滿著秘密,甚至是充滿邪惡與陰謀的2萬年前,讓我們看到一個白雪皚皚的冰川時代。
在地球約46億年的歲月裡地球至少出現過 3 次大冰期,這時地球基本上所有的地方都覆蓋著厚厚的冰層。這三個冰期分別被稱為前寒武紀晚期大冰期、石炭紀—二疊紀大冰期和第四紀大冰期。
除非有超乎常人的想象力,一般人很難想象在到處都是冰原、沒有任何食物來源的情況下,會有大量生物的存在。而人類也是在第四紀大冰期後才出現的,《冰河世紀》的動物們則主要在冰期後來的融化期活動。
大冰期的形成,人類目前還沒能找到答案,但這並不能阻擋人們對氣候變化研究的興趣。我們都知道,月亮繞著地球轉,地球繞著太陽轉,而整個太陽系繞著銀河系的某一中心運轉。因此,科學家給出了一個比較可信的假說,太陽系在圍繞著銀河系運轉到某一固定的點,有人認為太陽執行到近銀河中心點區段時的光度最小,便發生了大的冰期。
離人類最近的冰期是第四紀冰期,它又分4個小的冰期,我們將這四個小冰期中間的那段時間叫間冰期。間冰期時,氣候轉暖,海平面上升,大地又恢復了生機,人類也在最後一個小冰期結束後誕生。
科學家根據長期的觀察發現,地球的溫度變化和太陽活動有直接的關係。15、17、19世紀亞歐大陸發生了三次明顯的冰進,即冰川不斷增加,使陸域面積縮小。這3次冰進剛好與3次太陽黑子極小期(19世紀極小)基本對應,其中出現在17世紀的極小期是2000多年來太陽黑子最少的一個時段。黑子少意味著太陽磁場弱,它與地磁場的耦合作用亦將變弱,致使冰期前進。
從最近100年來看,地球似乎有變暖的趨勢,但如果我們將人類歷史放大到以千年為橫斷面,將可能看到氣候的週期波動情況,冷暖是不斷交替的,太陽的黑子也有一定的週期性變化。
我們僅從近百年地球氣溫的變化就貿然斷定地球已經處在一個持續升溫期,難免有失嚴謹。那些一心想證明全球變暖的人,有時刻意將中世紀曾有幾次變暖抹去,似乎別有用心。
人類到了20世紀,氣候變暖的趨勢變得明顯起來,但在這100多年中,氣候變暖並不是一個直線升高的過程。在20世紀70年代人類也曾流行過一段時間氣候變冷,當時的氣候變暖則被視為異端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