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第4/4頁)
交通工具類:滄海一葉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顧一切謀得這十年的喘息時間。二、我們如認定,無論如何屈辱,總得不到這十年的喘息時間,則必須不顧一切苦痛與毀滅,準備作三四年的亂戰,從那長期痛苦裡謀得一個民族翻身的機會。”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此時期胡適處理中日之間關係的基本思路。
胡適忍辱避戰思想的上溯時間很長,1915年,胡適留學美國時,日本以戰爭威脅中國政府接受“二十一條要求”,國內學界反對袁世凱屈從日本簽訂二十一條的抗議運動風起雲湧,海外學子熱烈響應,胡的同窗好友也紛紛捲入,主張對日作戰,唯獨胡適主張鎮靜處之,一時頗招物議。為此,胡適在《中國學生月報》上發表公開信表明自己的觀點:“我敢說,在目前的條件下,對日作戰,簡直是發瘋。我們拿什麼來作戰呢?……所以出諸至誠和報國之心,我要說對日用兵論是胡說和愚昧。我們在戰爭中將毫無所獲,剩下的只是一連串地毀滅、毀滅和再毀滅。”胡適認為青年學生愈是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便愈應冷靜,也愈應把握時機追求知識,把自己鑄造成器,以為將來救國的憑藉。這封公開信發表後,胡適的態度被當時的留學生們認為是“木石心腸不愛國”。就連後來,胡適的“我的小朋友”唐德剛在《胡適口述自傳》中也評價說:“一個國家如果在像二十一條要求那種可恥的緊急情況之下,他的青年學生還能安心讀書,無動於衷,那這國家還有希望嗎?……所以他這些話對熱血青年是不足為訓。”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胡適忍辱避戰的基本理路在於實力的考量,而非對國事的冷漠,但青年胡適的理性精神達到如此程度,卻又讓人不由心生感慨,熱血的年青人非要理性到如此程度嗎?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