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股巡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需,至2010年投入4萬億元,投資主要指向港口、鐵路、能源(核電)、機場等基礎設施領域。按照中央投資1000億元帶動投資總規模4000億元推算,這將對整個經濟增長有強大的帶動作用,並將拉動水泥、鋼鐵原材料需求,帶動相關行業發展,使得整個經濟平穩增長,保證中國經濟在接下來兩年保持8%左右的增長幅度。
宏觀經濟的平穩增長加之“新十條”中“要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提高消費能力”相關政策的落實,在一定時間內為房地產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氛圍。
(2)短期利空。兩年4萬億的投資指向主要是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這將直接帶動水泥、鋼材等原材料的需求,從而促使原材料價格上揚,這無疑增加了房地產專案的建造成本,壓縮房價的調整空間,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的同時,購房者的消費預期和購買力並不會在短期之內恢復,這對下半年調整態勢加速的房地產現狀而言,短期之內是個不小的打擊。
(3)長期利空。在中國經濟面臨外圍經濟衰退威脅,國內經濟增速下滑的情況下,“新十條”和*總理佈置的七措施的核心是“寬鬆的貨幣政策和投資拉動需求保證經濟增長”。
首先,從投資拉動需求這個角度來講,就在這次大規模的投資方案出臺之初,已經有不少的不同意見,有不少學者強烈反對簡單重複以往的思路,建議應該將投資重點放在增加社會福利的公共產品和有利環保的基礎或農業設施上,要充分考慮中國經濟的長遠健康發展。
當然,從效率上而言這樣的選擇並沒有錯,最簡單最直接最有效。問題是,一直以來我們在經濟工作領域需要進行的深入改革卻只能一拖再拖。從長遠看,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要靠消費來提升,雖然短期內投資也可帶來消費,也許透過大力投資,接下來兩年的經濟平穩增長能得到保證,但兩年後的更長時間呢?那時候我們又該建造些什麼呢?
其次,從年初從緊貨幣政策到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再到徹底放開,早在2009年初即已被諸多經濟研究人員所預測,這起因於對通脹的判斷,究竟是因為流動性氾濫還是資產價格管制所致,對於這個問題,至今也沒有明確的答案,但現實卻是,貨幣政策一會兒松一會兒緊,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按下葫蘆起了瓢。
時至今日,該項政策的負面作用已經在慢慢顯現,但更長時間內的反饋還需要時間來驗證。
救市冷思考1:救市說法欠妥當;樓市亦不必救
任何事情,正其名是第一位的,關於深度思考在過去的那一場房地產市場調整中,政府是否應該救市這一問題而言,也是這樣,先從名稱開始。
2008年,自央行第一次降息,被解讀為“救市”先聲以來,關於“救市”與“不救市”的爭論異常激烈。爭論主要從需不需要救市、該不該救市和當時的政策組合是不是救市展開,對“救市”說法的正名和釐清,主要關係的是第三點。
就字面來理解,新華字典對“救”的解釋裡,基本指救助的意思,“救市”說法的前提是判斷當前市場遭遇危機,出了問題,因而需要政府出手救援,其實對市場的看法見仁見智,各有見解本屬正常,問題在於,媒體也幾乎全面地沿用了這個說法,這就很容易對公眾造成一種誤解,認為中國房地產市場好像真的出了問題,既然出了問題,本無所謂正反方的“救市”爭論裡,支援“救市”的人就儼然成為正方,而反對或認為沒有必要“救市”的人,倒成了反方。
我曾打比方:一個人綁架你給你戴上手銬,此後又幫你開啟並釋放你,你能說他是在救你嗎?只能說他釋放你,讓你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如果政策就停留於此,政策主要著眼於鼓勵和刺激自住型剛性需求,只是適當放鬆宏觀調控的力度,實屬情理之中。
今天看來,中央的系列政策雖然並非直接針對房地產業,但客觀上為房地產業注入了強大的流動性,使得房地產企業繃得快要斷裂的資金鍊得到緩解。
“救市”對個體而言,可能只是個話題,而對政府決策層來說,就是個很重要的問題,這涉及經濟和民生等多個方面,既要出新政保增長促經濟,又要兼顧民意,如何在各個影響因素之間找到平衡,將考驗決策層的智慧。
其實,當時的房地產業現狀是,各行各業各類資金爭先恐後地進入房地產業,根本無暇或乾脆就有意不去考慮任何風險,大肆擴張,市場調整原本就是給這些企業上控制風險教育課的最佳時機,可惜,有些地方政府的政策人為地打斷了這一切,所以才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