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一半原來不屬於我們的股份,這實在是天價。不過它讓我們可以百分之百地擁有一家深具成長潛力的企業,且其競爭優勢從1951年到現在一直都維持不變。
——沃倫·巴菲特
【巴菲特現身說法】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不準備持有10年的股票不要買。他用自己前後多次購買政府僱員保險公司股票的親身經歷,充分證明了這樣一個簡單道理:只有長期投資才能取得高回報。
巴菲特在伯克希爾公司1995年年報致股東的一封信中說,伯克希爾公司1976年下半年購買了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大量股份,之後又小幅加碼,1995年時伯克希爾公司對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持股比例逐漸增加到50%左右。說實話,要計算這幾十年來投資在政府僱員保險公司身上的一筆筆成本是很複雜的,但有一點顯而易見,那就是1995年伯克希爾公司以23億美元的代價買下了它的另一半股份。
巴菲特承認,這實在是一筆天價,但只要看到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競爭優勢50年來一直維持不變,他對百分之百地擁有這樣一家非常具有成長潛力的企業,還是感到心滿意足的。
細心的讀者注意到,1995年伯克希爾公司購買政府僱員保險公司一半股份的代價是23億美元,當初巴菲特的老師本傑明·格雷厄姆1948年購買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股份也恰好是一半,當時他付出的代價是72萬美元。從中可以簡單地看出,政府僱員保險公司的股票價格在這48年間上漲了3100多倍。可以說,如果要搞快進快出,投資者投資該股票絕對不會取得這樣高的收益回報。
關於這一點,巴菲特以前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一位校友、證券組合經理尤金·沙罕可謂研究得非常透徹。
1986年,尤金·沙罕給巴菲特的經典作品《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寫了一段續篇,其中就詳細探討過這個問題。格雷厄姆是巴菲特的老師,戴維·多德原來也是格雷厄姆的學生,後來成為哥倫比亞大學教授、格雷厄姆的合作伙伴,兩人合著了一本《證券分析》。
尤金·沙罕的文章標題是“短期業績與價值投資相互排斥嗎?”意思是說,人們津津樂道的巴菲特的投資業績,都是從一個相當長的時期來看待的,而對於各家基金公司來說,考核基金公司經理採用的都是短期業績,這是否合理呢?
尤金·沙罕之所以會提出這一觀點,是因為他經過研究發現,那些“格雷厄姆…多德式的超級投資者”如果從短期投資角度看,投資業績回報也不怎麼樣,包括巴菲特的老師格雷厄姆亦是如此。
例如,這些代表人物中的約翰·梅納德·凱恩斯從事投資年限18年,其中業績不佳的年數有6年,比例達33%;查理·芒格投資年限14年,其中業績不佳的年數有5年,比例達36%;比爾·魯安投資年限27年,其中業績不佳的年數有10年,比例達37%;盧·辛普森投資年限17年,其中業績不佳的年數有4年,比例達24%。只有巴菲特例外,截至當時的投資年限是13年,業績不佳的年數是0年。
毫無疑問,這些人都是巴菲特心目中的“超級投資者”,投資技巧和業績回報出類拔萃,可是他們同樣面臨著短期業績表現不佳的時期,而且差不多各佔其中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時段。
尤金·沙罕由此得出結論說,在這種龜兔賽跑式的基金業績考核管理中,投資者如果注重短期業績,就必然會犧牲長期利益。巴菲特在這些人中之所以能例外,正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長期投資才能更好地體現出價值投資理念來。
那麼,這種長期和短期階段又如何來判斷和把握呢?巴菲特透過對20世紀整整100年間美國股市的走勢進行研究發現,美國股市整體走勢在與宏觀經濟形勢背離的同時,同樣具有某種週期性規律。只要正確把握這種週期性規律,就能包賺不賠。
巴菲特認為,投資者在這其中最重要的是學會定量分析,從而判斷股市是否過熱或過冷,避免隨波逐流陷入股市的群體性瘋狂。
在這裡,巴菲特向美國投資者推薦了一個非常簡單而又非常適用的股市整體定量分析指標——所有上市公司總市值佔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率。這個指標雖然簡單,卻是在任何時候評判上市公司價值是否合理的理想指標。
它的原理是,如果投資者財富的增長速度高於美國宏觀經濟增長速度,就認為該指標會不斷上升,直到無窮大,事實上這是不可能的。巴菲特認為,當這個指標在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