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我什麼也沒想,脫掉衣服,毫不猶豫地跳進大海。
風來、雨來、浪來、鋪天的潮汐一起來。沐浴吧,沖刷吧,裹挾吧,將這“盆地意識”盪滌成一座思想的南天一柱!
海南島為中國第二大島。年平均氣溫23…25°C,最冷的2月平均16—20°C,年均降水量1500毫米。長夏無冬。當北國千里冰封的時候,這裡依然暖風和煦,可以海浴。有漢、黎、回、苗、壯等民族。海南省長期以來經濟落後,但礦物、動植物資源豐富,尤其石油與天然氣蘊藏量可觀,隨著海南經濟特區的建立與南海石油業、旅遊業的發展,海南經濟已站在高速前進的起跑線上。
海南島的海岸線長達公里;適宜的氣候和優良的沙灘使這裡遍佈最理想的海水浴場和避暑勝地;如三亞市的鹿回頭、牙籠灣、大東海、天涯海角,海口市的秀英海,文昌縣的清瀾灣,瓊海市長坡,銅鼓嶺南北海岸,陵水縣猴島,東方縣魚鱗洲等。沿海還有火山爆發奇觀與紅樹林海岸景觀。陵水縣南海猴島常使人津津樂道。五指山為海南島主峰,氣勢格外磅礴。瓊中的瓊崖縱隊舊址則為現代革命紀念地。黎族惟獨分佈在海南島,人口約70萬人,他們善紡織、印染、服飾,飲食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成為海南最主要的民族習俗旅遊資源。1987年海南全島對外開放,成為中國最大的經濟特區。僅此一點即使之產生了極大的旅遊吸引力。
在1980年代那個特殊的歷史時代,人們心目中,特別是知識分子心目中的特區是什麼?
是人才集聚的地方,有點像參加“華山論劍”。
是收入最高的地方,有為者比碌碌者薪資高出十倍,形成“主僕式”落差。
是中國的“自由區”——擇業自由,選擇待遇自由;處處體現著充分競爭,公平競爭。
是“特殊”觀念的地區——只要不是法律禁止的似乎都可以作。自選動作多餘規定動作。
特區人懂得市場、競爭、機會、人才、資訊、資源、信譽、信用、法律、平等等內陸人覺得有點“那個”的東西。
有的地方領導還提出了“幾個凡是”:凡是檔案中沒規定不讓乾的事,就大膽嘗試;凡是別人率先創新實踐的做法,就大膽借鑑;凡是為發展事業而積極探索、敢冒風險的幹部,就堅決支援,大膽使用;凡是有利於當地跨越式發展的新舉措,就大膽實施。
特區的確是中國市場經濟的樣板,至少是觀念的先導。
2006年2月,一群闖海人自發舉行了一次小型的###,大家提出,儘管闖海者當年經歷了種種艱難困苦,今天回望那段歷史,令人最難以忘懷的是那個年代闖海人艱苦中奮鬥的精神,他們希望闖海紀念牆能體現出闖海人追求自由,擁抱理想,艱苦創業,憧憬未來的精神。
闖海牆,無疑成為見證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十萬人才下海南”的那段歷史的標誌性載體,它的建設,對當年的闖海者、今天與未來的建設者而言都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當年,我和來自全國各地的闖海人一樣,不顧一切地衝破舊的人才體制的束縛,潮水般奔向海南。在海口市人民公園一側一段破舊的牆壁前,每天人頭攢動,熱烈非凡。牆壁上貼滿了花花綠綠的自薦信,後被戲稱為“人才牆”,也叫“闖海牆”。
和成千上萬的大學畢業生一樣,我希望到海南成就一番事業。但,不同的是我沒有大學文憑,只有幾張自考結業證,找工作自然難得多。
先在蜀瓊經貿公司負責專案策劃,主要作專案前期調研論證,先後調研了汽車運營、進口汽車修理和房地產市場,重點是三亞市榆林中學附近一個房地產專案。
在調研途中,我曾間接接觸三亞市旅遊部門請的專家,他們在一個海濱茶樓座談,我作為茶客旁聽。
我十分鐘情“闖海”大學生開的音樂茶樓,還為他們寫了幾句順口溜:
海天一色盡收眼底,
熱帶椰林點綴其間,
一襲傣裝笑容可掬,
一曲《回家》分外撩人。
專家告誡三亞政府“搞旅遊重在新奇,人家是來看熱鬧看稀奇享受另類趣味的,所以重在創新”。看大家認同他的觀點,他又接著說:“搞旅遊還得在觀念上有突破。比如,我們國家的許多旅遊點都只能看看,沒有什麼耍的,這樣旅遊收入就起不來。要在附加值上做文章”。
在他們座談中,還有位好像是某旅遊景點的代表,說:“有位美國佬到他們景點玩,說是來時帶多少錢,走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