僻處自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吳聽翁曰:我向以耳根之有餘,補目力之不足;今讀此,乃知卿言亦復佳也。
江含徵曰:簾為妓衣,亦殊有見。
張竹坡曰:家有少年醜婢者,當令隔屏私語,滅燭侍寢。何如?
倪永清曰:若逢關貌而惡聲者,又當何如?
【譯文】
女子從十四五歲到二十四五歲,這十年中,無論是燕、秦、吳、越那個國家的人,她們的聲音大都嬌媚動聽;只要一看到她們的面貌,就可以判斷她們的美醜了。“耳聞不如目見”由此我更深信不疑了。
【評析】
世界上的事情不可能是完美到極致的,人們總是把事物想象的比事物的本身要好。世上的女子也是如此。聲音甜美、容貌姣好固然是最完美的佳人了,可世上又不可能有那麼多的完美的人,不少人聲音和相貌判若兩人,根本不像我們所想到的,聲如其貌。這則文字透過人聲與貌的不一致,聽說與見到的不相統一,說明了事物耳見為實的道理。
其實,聲音與相貌不一致,存在差別,這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事物是在不加任何修飾下被人說出和在誇張的說法中被人說出是不一樣的,於是在別人的眼中這個事物就變得不同了。就像人們聽景不同於看景一樣,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任何人之間是有差別,這也包括審美方面的差別。人們的審美觀不同,就成生了對事物的認識不一樣的結果。所以他人眼中的完美事物,可能不是你所認為最好的。這就是“眼見為實,耳聽為虛”。
以人論,不光是女子聲和貌不能和諧統一。有善於標榜、偽裝的;有善於誇誇其辭的,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僅“耳聞”不目睹,是很難識人的真面目的。於是更印證了“百聞不如一見”這句人生的至理名言。
尋樂境
【原文】
尋樂境,乃學仙;避苦趣,乃學佛。佛家所謂“極樂世界”者,蓋謂眾苦之所不到也。
【原評】
江含徵曰:著敗絮行荊棘中,固是苦事;彼披忍辱鎧者,亦未得優遊自到也。
陸雲士曰:空諸所有,受即是空。其為苦樂,不足言矣,故學佛優於學仙。
【譯文】
要想尋找快樂的地方,就去學成仙的方法;要逃避痛苦和煩惱,就去學習成佛;佛家所說的“極樂世界”,大概就是所說到的沒有痛苦的地方。
【評析】
人生在世痛苦和快樂是在所難免的,於是人們為了追求擺脫痛苦的途徑,紛紛尋找修仙成道方法。於是道教與佛教就成了人們的共同目標。但是這兩教之間確有著不同的理論與追求。
道教是一種以生為樂,重生惡死,甚而追求長生不死的宗教。道教認為人得道成仙,可以外生死,極虛靜,超脫自在,不為物累,過無憂無慮的生活。佛教則認為人生是一大苦海。它講求三世因果,六道輪迴,所以佛教教化眾生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苦苦修行,修成正果,跳離苦海,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都是追求超脫的一種方式,為了不再受塵世的痛苦,而追求的一種精神上的安慰。
在生活中,若能參透人生,常樂起慈心,積善養德,煩惱不就順成菩提了嗎?消除了煩惱,也就得到了極樂。而消除煩惱的方法不只是追求成仙成佛可以消除的,只要心存善念,時常保持輕鬆的心態就是最好的。
富貴而勞悴
【原文】
富貴而勞悴,不若安閒之貧賤;貧賤而驕傲,不若謙恭之富貴。
【原評】
曹實庵曰:富貴而又安閒,自能謙恭也。
許師六曰:富貴而又謙恭,乃能安閒耳。
張竹坡曰:謙恭安閒,乃能長富貴也。
張迂庵曰:安閒乃能驕傲,勞悴則必謙恭。
【譯文】
如果富貴了而憂愁、勞累,倒不如貧賤時卻安閒自在;如果清貧卻驕傲自大,那就不如富貴但卻謙遜有禮的好。
【評析】
這則文字是針對現實中存在的一些問題有感而發的,所以讀者在閱讀時,亦不可單從文字表面理解。
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富有而位尊,但富貴成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他們永不滿足,一直在不懈的努力追求財富。為了富貴,不擇手段,損害他人的利益而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為了富貴,犧牲了人生的許多樂趣。有的人,雖然貧困位卑,卻保持一種悠閒,輕鬆的心態,心安理得,無憂無慮的生活。作者認為,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