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城四”,說的就是北京城內外進出的城門。“內九外七皇城四”指的是內城、外城和皇城的城門。其中的“內九”,指的是東邊兒的東直門、朝陽門;西邊兒的西直門和阜成門;北邊兒的德勝門、安定門;南邊兒的崇文門、正陽門(前門)和宣武門。“外七”是指明世宗為加強城防,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修的外城城門:最北邊和內城的“前三門”平行的是東便門和西便門,東西兩邊兒分別是廣渠門和廣安門,南邊則是左安門、右安門和直通正陽門的永定門。皇城四門指的是:東有東安門(現東華門),南有天安門,西有西安門,北有地安門。
實際上,城門其實就是一組防禦設施建築的總稱。它包括城樓、甕城、箭樓、閘樓這幾部分。到了清代,“前三門”(崇文門、正陽門、宣武門)逐漸發展起來。這一帶,尤其是正陽門一帶,店鋪林立,成為了清代北京最繁華的鬧市區。崇文門又叫“哈德門”,設有稅關,買賣人多出入崇文門。東便門則是由大運河運來的南方貨物的集散地。宣武門外有許多會館,當時的文化人常出入宣武門。在前三門商業區中,還出現了以經營碑帖字畫和印璽古玩為特色的琉璃廠文化街。與此同時,南邊的永定門也發展成為南城規模最大、最重要的城門。
北京的牌樓,亦稱牌坊,為高懸牌匾而建的紀念性或裝飾性建築物,常立於廟宇、陵墓、衙署、園林前或街道路口。北京的牌樓按建築材料分,有木牌樓、琉璃牌樓和石牌樓等;按規格分,有兩柱一間、四柱三間、六柱五間等;按用途分,有貞節牌坊、功德牌坊、山門牌坊和街道牌坊等。牌樓的歷史源遠流長,形式千變萬化,是中國一個獨特的文化現象。牌坊在周朝的時候就已經存在,《詩·陳風·衡門》記載:“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所謂的“衡門”就是牌坊的前身。在組合的建築群落中,牌樓也相當於“門面”,是街道或建築群的身份證。
北京是全世界牌樓最多的城市。除了衚衕、四合院之外,最能體現老北京風格的就是街頭巷尾無處不在的牌樓了。東單、西單、東四、西四等鬧市區的詳稱應該叫東單牌樓和西單牌樓、東四牌樓和西四牌樓。只可惜,這些地區的牌樓已經被拆除了。據不完全統計,北京曾建各式知名牌坊300多座。現仍有百餘座古牌樓傲然屹立在各景點,幾乎每座古牌樓都有一段動人的故事。
舊時北京著名的牌樓還有前門大街五牌樓、東長安街牌樓、西長安街牌樓、東交民巷牌樓、西交民巷牌樓、帝王廟牌樓、景山前街大高玄殿牌樓等。這些牌樓多在20世紀50年代因妨礙交通而拆除。北京城內倖存下來的牌樓;主要是壇廟寺觀門前的一些牌樓,像地壇的牌樓;如今重新刷上了鮮豔的油漆。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老北京的城牆
環繞北京的城牆,是中國古代工程的傑作。它始建於元,建成於明,沿用到清以至民國,歷經七個世紀之久。據統計,北京城牆僅用磚一項就是4000萬塊,土、石、灰、木之巨難以統計。明清北京城共有四重城牆,最裡面的一重,是圍合封建皇宮、至今仍儲存完整的紫禁城城牆;再往外,是圍合紫禁城及其周邊宮廷服務區的皇城城牆;接著向外,便是清代時只允許旗人居住的內城以及會館雲集、在19世紀末經常發生“公車上書”這類知識分子參政事件的外城。
元代定都大都後,大都南北較長,呈長方形,城牆周長60裡,牆基寬24米,牆高8米,全部為板築的夯土牆,稱得上是地地道道的土城牆。到了明朝,北京城分為內、外城。內城南北較短,仍呈長方形,東、西城牆在元舊土城基礎上包磚砌成,城牆周長40裡,高3丈5尺5寸。
這一時期,正陽門外人口增多,為防犯外族的侵擾,1542年,劉伯溫等即倡言修築北京外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給事中朱伯辰上書說,城外人口激增,應添修外城;北京城郊尚遺存有金、元城故址“周可百二十公里”,如能“增卑補薄,培缺續斷,可事半而功倍”。這與中國古代城市“內城外郭”的重城制正相吻合,因此嘉靖帝即下令興工修築。後來因財政拮据,經嚴嵩巡視後提出應先築南面城牆,待以後財力充裕時再“因地計度,以成四面之制”。於是將北京城南已經築起的一面城基,“東折轉北,接城東南角;西折轉北,接城西南角”。外城自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動工修築,十月完工,三面全長28裡。於是北京城才形成“凸”字形。清代只是對城牆進行了個別改建、重建和維修,對城牆的基本結構沒有做大的變動。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