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點可能就與你不太一樣。但我傾向於你的說法。明以前計程車人還是有很大的想像和作為空間的。雖然也常遭受到打擊,但從孔子、孟子,到范仲淹,都還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最高境界”,直到“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甚至還出現過北宋士人要求與皇帝“共治”國家的局面。
李:繼續說士大夫處境史。
魏晉時期,文人士大夫受政治殘害很厲害,可是之後有大唐一段修復的時期;五代十國又受殘害,然而有宋一代又使之得到修復;然而從明開始之後,再也沒有機會修復了。
劉:明對士人的迫害就不說了。清皇室對士人也不過是利用而已。但清帝遜位以後是有一次機會的,那就是1928年到1938年這十年。可是這段歷史離我們還太近,它的時間又太短,生活在這十年中計程車人後來在壯年又受殘害,所以這個修復是沒有完成的。
李:對。
劉:讓我們再回到文字上來,做一個總結,以便結束我們關於文字的討論。
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在歷史寫作秉持憂患和激憤意義上,也就是在寫作出發點和心態方面,《帝國》是接近陳寅恪的;而從文字上的通暢好讀上,《帝國》則是接近《萬曆十五年》的。
從《萬曆十五年》初版到現在,已經過去二十二年了,其發行也有上百萬冊了。在它的影響下,我們的歷史寫作到底結出了多少果實?
第一條線索就是“非專業史家”的歷史寫作,分早中晚三期。《帝國》是寫一個朝代的第一個果子。
另一條線索是學院派的嚴格的歷史著述,而文字樣式限制了他們的表達,使其難以通俗好讀;另一個方面他們涉及的某些問題太敏感,使得他們不能站得很高看歷史。這樣,他們的作品不能得到廣泛的傳播,只有小部分的讀者能讀出意思。
電子書 分享網站
中國歷史寫作的變化(4)
今天,我看到《帝國》的出版面世雖然晚了一些,但是我並不覺得奇怪,因為在我看來,它是歷史寫作最新的果實。除我上面提到的歷史寫作作品外,甚至還有一大批像《告別夾邊溝》《革命百里洲》和《漢口的滄桑往事》這樣的作品的鋪墊和貢獻。這些作品都對我們思考多年而不能解的問題作出了一種“新敘事”。
《帝國》雖然就其史學涵養或文字開創性上而言,只能接近《萬曆十五年》而無法超越。但是從寫作者的立場和心態而言,是可以超越它的。所以,《帝國》可以說是大陸中國人在歷史敘事、歷史寫作上的突破,你實在該有充分的信心。
李:感謝你的評價,這對我很重要。
劉:下面我的問題將涉及《帝國》本身的一些問題。
首先我想問的是有關書名的問題。“帝國政界往事——公元1127年大宋實錄”,“帝國”,何為“帝國”;“大宋”,何為“大宋”?帝國的取義到底是“開疆拓土”,還是指一種治理秩序?秦是帝國無疑,雖然它的時間很短。而宋,是一個甚至屈服於西夏的訛詐,向遼、金常年大量納貢的朝代,怎麼能稱為帝國和大宋?比較而言,倒是遼、金更可稱為“大遼”、“大金”。你究竟是怎麼考慮的呢?到了南宋,一個國土面積不足清五分之一疆土的小朝廷,對外戰爭小打小敗,大打大敗,何以稱帝國?
李:你提出了一個讓我尷尬的問題。我不會取書名。“帝國”這個說法,據說中國歷史上是沒有的,晚清民國後才有。如果從對外侵略開疆拓土上而言,宋肯定是不能稱為帝國的。但是如果從國家政體上定義“帝國”,即因為國家元首是帝王,所以這個國家可以稱之為帝國。那麼宋也是可以稱為帝國的。《辭海》對帝國的解釋第一條就是:“帝國,通常指以皇帝為最高統治者的君主制國家。”大概可以為依據。
我原先書名取的是“一個浪漫王朝的終結”,但是被眾多亦師亦友的人們一致否決。最後出來的書名是考慮了商業因素的。出版社方面不同意去掉“帝國”二字。我也覺得這個書名挺好的。
至於“大宋”,則從《大宋宣和遺事》而來。當時的各個國家都是自稱為大的,“大宋”、“大遼”、“大金”。直到1138年和議之後,“大宋”才對金改稱“臣宋”。這一稱呼的轉變,對當時從士大夫到民間的心理衝擊都非常大。我書名中的“大宋”,可以說有些反諷意味的,可是又不完全是。
劉:書名的關鍵詞是非常重要的,有時涉及對核心問題的認識。雖然《帝國》書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