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2/4頁)
翱翔198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搞好讀寫算記的訓練也就是搞素質教育。
現代世界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沒有優質人才是不行的。有人說日本是靠教育才取得今天的強國地位的,我說除此之外還有一條,那就是日本的婦女在結婚後不工作,這就等於是專門在家搞育優工作,中國應當向新一代有文化的女性發出號召:向日本女性學習,犧牲我一個,幸福全家人。告訴她們,你們這樣做個“職業夫人”、“全職媽媽”是值得的,“功在國家,利在後代”,只要宣傳到位,下定決心,將這樣的“育優工程”抓到底,就會一舉數得,既解決了教育經費不足的難題,又減輕了就業壓力。
電子書 分享網站
畫出來的和印出來的�
實踐出真知。一個人一生幾十年,活過來之後,你就是隻能是這樣地活過來的,而不能再那樣去活一回,像《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那樣活了一回之後,才寫出那樣的一部文學鉅著。而不能再這樣活一回,又寫出另一部《黃樓夢》來,這是文學鉅著難以產生的原因。同樣,真正的是“經歷”出來而又富有成果,而不是純“研究”出來的家庭教育著作也是彌足珍貴的。同樣,一個人一生幾十年,活過來之後,你就是隻能是這樣地活過來的,而不能再那樣去活一回,像《哈佛女孩劉亦婷》的作者劉衛華那樣活了一回之後,才寫出那樣的一部教育子女的著作。這是這類教育子女的著作難以產生的原因。有些人今年一本、明年又一本的幼教專著會是“真經”嗎?不是嗎,到現在為止,世界幾百年、德國幾千年不就只有老卡爾出了一本《卡爾?威特的教育》嗎?世界幾百年、中國幾千年也不就是小亦婷的媽媽出了一本《哈佛女孩劉亦婷》嗎?
是的,現在中國有關早期教育的書,子女教育的書出了不少,但這些著作之中有多少屬於親身實踐過的東西?有些是理論性研究,有些屬於理論指導,不是由實踐得來的經驗,某些人的研究連自己的孩子都教不出來,能用來教別人的孩子嗎?這樣的東西的價值能與劉衛華的著作相提並論嗎?
《哈佛女孩劉亦婷》這樣的“經歷”性的著述,特別受人關注,特別能啟發人,實用性特別強,大家都喜歡讀。而那些“研究”出來的著作,就不是這樣的了。
本人的這部拙作,也是由本人“經歷”來的。
我的“世界幾百、中國幾千”的理由是,屬於人生經歷性的文學鉅著,必須有別人沒有、自己不可能再有的人生經歷作基礎,再加文學創作能力,同樣,家庭教育之類的“真經”,是難得的,這樣的“真經”是以別人沒有、自己不可能再有的家庭教育經歷作基礎的,沒有這個基礎,“研究”出來的總有點不一樣。
一般來說,現在有關家庭早期教育方面的書籍,多半是適應當前的形勢而研究出來的,這些書不是“經歷”出來的,“研究”出來的東西肯定有一定的價值,但這些“經歷”出來的東西要比“研究”出來的東西更可貴,這正如那些“印”出來的梵高的畫,遠不及梵高親自畫出來的畫的價值高一樣。
現在一些正在研究早期教育的人,他們是這幾年才想到要研究早期教育的,在他們的小孩正需要進行早期教育時,他們多半還沒有想到要研究這樣一個課題,現在,他們需要這種“經歷”的時候,已經晚了,他們不可能再去生一個孩子再來經歷一番,他們也不可能去借一個小孩來經歷一下,這都太晚了,他們只能去研究了,這些當然是有價值的,但這種價值就像我上文所說的那樣,一個是“印”出來的,一個是“畫”出來。
我今年58歲,已經到了含飴弄孫的年齡,又是搞中等醫學教育的教師,沒有為晉升而寫此類書稿的念頭,這類書在我這個專業評級是不算數的。我是想,我的這個有關讀寫算記的技術比較簡單、比較實用、比較易於推廣,正如電燈的發明,雖然電燈的設計不復雜,製造不困難,價格不高,但是一個小電燈泡能惠及千家萬戶,致使人們念念不忘那個偉大的發明家愛迪生。
三博士姐妹的天資怎麼樣�
不少讀者推測,我的三個姑娘,天資一定不錯。言外之意是在問:陳老師的這套教女方略,在我們這些天資一般的子女身上是否也有效呢?我也很願意將三博士姐妹的天資作一個介紹。
三博士姐妹沒有“哈佛女孩”那麼優越的遺傳基因,也沒有淵厚的家學。三博士的現在的家譜上能查得到的18代男性前輩中,文化程度最高的數她們的爸爸,本書的作者,我,武漢大學生物系微生物專業畢業,現在一所縣級中專衛校教書,她們的祖父,一生務農,讀過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