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文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清帝國的繁盛還可以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來,那就是人口,也正是在康乾盛世的時候,奠定了中國的人口基數——人口從1億猛增到3億多,到民國時期已經達到4億。一個擁有三四億人口的大國,這在農耕文明中可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世界上任何一個大帝國從來沒擁有過這麼多的人口。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第八章 第八次崛起:清朝十二帝沒有一個不是賢君(2)
人口在今天看來是個沉重的壓力,但是在農耕時期,擁有龐大的人口也就意味著擁有龐大的實力,因為這可以為國家提供諸多好處:從事農業的人口很多,也就是說國家擁有深厚的基礎;農業基礎深厚,人口多,也就意味著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有了良好的支撐;有了龐大的人口,也就意味著擁有巨大的市場,因此國內商業和國際貿易都有廣闊的前景;有了廣大的人口和繁榮的第二、第三產業,也就意味著有廣闊的稅收財源,甚至軍隊作戰也有了取之不盡的兵源。在那個仍然依靠軍隊規模取勝的年代,康熙之所以能平三藩、收復臺灣、平定準格爾,都是因為他擁有雄厚的資源和財政收入。
滿清解決北方問題的方法也是姻親,但不是送一兩個女人,而是實行大規模的通婚,或者說是用血脈融合的辦法基本解決了北方蒙古的威脅,努爾哈赤的四個妻子都是蒙古人。滿清皇族與東蒙古各部的姻親關係非常密切,實際上滿清皇帝的血液中有一大半都是蒙古血統,孝莊更是差不多成了滿清和東蒙古的共主。這種民族血脈融合的辦法其實比漢族的和親政策和唐朝的以胡制胡政策更高一級,因為從血脈上進行融合,實際上也就是進行了真正的民族融合,所謂的民族融合實際上也就是全族通婚,最後根本就分不出民族了,兩股血液完全融合了。
滿清從努爾哈赤時代開始就非常注重與蒙古的關係,清皇室與蒙古博爾濟吉特家族保持了上百年的姻親關係。明崇禎九年(1636年),漠南蒙古16個部族、49個領主匯聚於盛京,尊皇太極為博克達?徹辰汗,成為滿人、蒙人的共主,滿人也就是在此時改國號為清的。漠北的喀爾喀蒙古三汗也在清建立初期就與清保持和睦關係,後來也歸納入清帝國版圖。
因此,東蒙古始終與清帝國保持著良好的關係,只有康熙平定三藩的時候出現過一次察哈爾王趁火打劫之事,而東蒙古其他各部在康熙後方空虛的時候並沒有任何異動。
在西藏地區,滿清實行的是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僅僅派一個駐藏大臣,至於西藏事務基本上仍是藏人自己管理,藏人仍然在這裡過著農奴制和政教合一的生活。
在西南的雲貴川地區,對那裡的少數民族就採取了中國傳統的辦法,即征討、詔安、撫慰等政策幾管齊下,在這裡進行的改土歸流政策實際上也只是流於形式。由於西南少數民族人口稀少,勢力微弱,因此,清帝國對此地也並不怎麼用心,只是在這一地區始終保持強大的駐軍,實際上是在用軍事威勢壓制當地的民族情緒,西南地區因為滿清的這種綜合手段倒也達到了平衡,因此始終沒有鬧出什麼民族大事。
經常聽到有人將中國在近現代的落後捱打歸罪於滿清的統治,其實這不過是狹隘的、發洩式的替罪羊理論,清帝國對明帝國的繼承就像是漢帝國對秦帝國及唐帝國對隋帝國的繼承,是連續而非中斷的,將中國漫長的發展史落幕一刻的悲劇歸咎於倒黴的最後一個王朝顯然是出於狹隘心理。
國外在研究明清交替這段歷史的時候,將全球氣候因素考慮了進去,認為氣候變冷是明帝國走向崩潰的誘因。17世紀中葉太陽黑子的活動減少,全球氣候變冷,這導致中國中原地區冰霜期延長,農業因此蒙受巨大損失,饑荒流行,因此大量農民流離失所,飢寒交迫,最終走向了*。與此同時,明帝國在財政上也漏洞百出,經濟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更傾向於掠奪,而不是支援農業,比如,水利建設嚴重不足,河道淤積,灌溉不利,農耕文明的特點這時又一次明顯表現出來:農業陷入危機自然就導致社會的全面危機。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八章 第八次崛起:清朝十二帝沒有一個不是賢君(3)
國外的研究往往有根有據,讓人打心眼裡佩服,而看看國內成千上萬的論文,也許只能偶爾發現一兩篇勉強算得上精品的文章,所以,我更喜歡看國外的研究資料,對國內的資料經常只是看一眼摘要,都不用看內容,就知道他想說什麼。當然,不能就此崇洋媚外地說國外一切都是好的,國外對中國的研究當然也有它的侷限,就像世界研究瑪雅文化,自然能研究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