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知道孟清和正想什麼,如果他知道,估計會相當無語。
以孟清和如今的身家,還需要羨慕本雅失裡手中那點東西?
不怪朱棣眼光高,此時的大明,完全就是站在金字塔頂端的高富帥。在高富帥的朱老四眼中,韃靼手裡那三瓜兩棗不值得惦記,掉到跟前都未必樂意彎腰撿。
所以說,孟伯爺身居高位仍然仇-富,不是沒理由的。
給兀良哈下了命令,朱棣心情大好,轉而向隨扈官員問策,雲南按察使陳敏言奏請增設學校一事,如何處置才最妥當。
隨扈文官中,戶部尚書夏元吉官職最高,也是典型的實幹型人才,對陳御史所奏之事,早已有了腹案。朱棣視線看過來,當即開口道:“臣以為,陳御史所奏合乎民情,合朝廷教化之功,可從之。”
朱棣沒有馬上點頭,又接連詢問了胡廣,楊士奇等人,得到的答案大同小異,都認為在雲南增設儒學是有益於社稷的大事,當準。
原本楊榮也該在隨駕名單中,可惜運氣不好,早前以父病為由從麻煩中脫身,開創永樂朝停薪留職的先例,不料想烏鴉嘴成真,小病成了大病,進而一病不起,楊侍讀不得不上了丁憂的奏疏,為父結廬守孝。
但事有兩面。
錯過了隨扈北巡的機會,卻減弱了永樂帝對他的厭惡。他日起復,七成可能會升上兩級。
胡廣等人各抒己見時,孟清和一直保持沉默。不是他沒有想法,恰恰是他想得更多,也更-深-入。
京城遞送的奏疏中,永樂帝為何偏偏將陳敏言的奏請單提出來?若說沒有其他意圖,孟清和敢馬上去和國公爺比武。
陳御史在奏疏中說,自洪武中,西南諸省設學校,教養生徒,令州縣諸生習經義識教化。並令當地布政使司一如中原,逢三年開科取士。然西南之地遠離京城,多以土人為官,創制學規隘陋,儒師校官學問膚淺,容止粗鄙,不稱其職。能中舉之人,鳳毛麟角。
“臣請朝廷別選明禮儀,識經義,明行修之士入學授課,庶幾教育有法。蓋以宣揚教化,令土人識天子之明德。”
陳御史的上疏有理有據,合乎朝廷教化邊民的基本政策,送到京城,未隔夜就發往行在處。
如果永樂帝不是刻意提出此事,孟清和還不會想太多。
想起楊鐸提及西南事將了,再結合沈瑄的隻言片語,腦海中瞬間閃過一個念頭。
西南,儒學?
天子削減平王俸祿,貌似就和他在貴州私設學校有關。
永樂帝對士大夫們的不滿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肯定要爆發出來。陳敏言的上疏,八成就是個引子。
孟清和頓時一個激靈。
瞄一眼永樂帝,難怪國公爺和他說,西南的事不必操心了。永樂帝想收拾誰,即使是親生兒子,也只能乖乖洗淨脖子等著挨刀。
如果沒猜錯,他該怎麼做?繼續保持沉默,還是適時的遞把刀子?
在場眾人,好像都沒意識到天子的根本意圖。還是說,心中有了猜測卻故意裝傻?
在場之人,明面上都是皇帝的鐵桿。永樂帝要向士大夫開刀,基本不會朝他們下手,或許還能借機解決幾個對頭。以這幾位平日裡的作風,未必不會揣著明白裝糊塗、
但似乎,夏元吉和楊士奇等人可以裝糊塗,孟清和卻不行。
比起明哲保身,不如爽快給皇帝遞刀。
想繼續立足朝堂,就必須有敵人。沒有敵人,也要為自己樹立起敵人。
滿朝都是朋友,人人都說好話,是想作甚?
學習王莽?
再者言,他和文官集團的關係已經是水火不容,多增加幾條裂痕,更利於抱緊朱棣大腿。
想到這裡,孟清和上前半步,道:“陛下,臣有言。”
“講。”
“臣以為,學校者,人才之所出,必師範得人,而後學有仰賴。今四夷平定,八方來朝,仰慕我朝文明者不知凡幾。西南邊陲之地,雖士子有向學之心,然學規簡陋,師資平庸,不副其所望,縱學有數載,亦難成才。徒耗費時光,辜負朝廷興學教化之美意。”
話到此處,孟清和頓了頓,朱棣頷首,夏元吉楊士奇等人也面露贊同之色。無論對孟清和本人是什麼看法,這番話都說到了眾人心裡,相當符合實際。
“繼續講。”永樂帝道。
“是。”孟清和清了清嗓子,“幸甚,陛下聖明,擇英才巡察四方,上奏學校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