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 (第2/4頁)
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發表記者文章譏諷說:這個從柏泉鄉出來的泥腿子資本家大概要建造一座千年城堡……還奉勸他把扔進水裡的錢撈起來,替窮人多蓋幾間草房吧。
不管輿論如何褒貶不一,處於漩渦中心的張松樵不為所動我行我素,他絕不是那種容易妥協和隨波逐流的人,他老人家信奉的格言是“寧可千次枉帶雨傘,不可一日變成落湯雞”。我理解作為舊時代創業者的我爺爺,他生於亂世之末創業艱辛,須時時謹慎小心不敢稍有疏忽大意,否則他的一生心血都將付之東流。
不幸的是,張松樵的“雨傘理論”果然應驗。
《湖北文史資料》載;民國二十年(1931年),長江中下游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號稱“十里洋場”的漢口中山大道、六渡橋水深數米,著名的江漢關只剩下鐘塔尖頂,今天的漢正街一帶棚戶區皆被洪水席捲而去。滔滔洪水鋪天蓋地,荊楚大地盡成澤國,武漢三鎮斷電斷糧,災民啼號其狀甚慘。僅湖北一省,死於水災者達二十萬人,災民數百萬。
我父親說,當時漢口鹹安坊的樓房已淹沒一樓,全家退至二三樓堅守,幸好大水沒有繼續上漲,否則後果難以想象。
惟一的奇蹟出現在裕華紗廠。
當整座城市皆為洪水所困死氣沉沉時,惟有裕華紗廠的煙囪依然冒出滾滾濃煙,圍牆內燈火通明機器轟鳴,工人有條不紊地加班生產,呈現一派熱氣騰騰的生產景象。工廠不僅派出船隻把員工家屬接到廠裡安頓,還投放數十船饅頭熟食救濟當地災民。
裕華紗廠由此名聲大噪,產能和資本迅速擴張。後來《張松樵自傳》提及此事,自雲修建工廠圍牆是他一生中最值得自豪的事情之一。
txt小說上傳分享
國破山河在2
圍牆雖然擋住滔滔洪水,卻沒能擋住比洪水更加兇惡的日本鬼子。
當時中國民族工業剛剛起步,外國商品鋪天蓋地而來,尤其是被稱作“東洋貨”的日本紡織品大舉進攻中國市場,一度形成壟斷之勢。日商資金充裕,採用先進的紡織機器,產品質優價廉,很快把國產紗布逼入絕境,許多紗廠紛紛宣告破產倒閉。
張松樵的抗日戰爭由此而起。
早在清朝末年,洋務派主帥張之洞在湖北創辦紗、布、絲、麻四局,開中國近代紡織工業之先河。張松樵曾在其官辦紗局任主管(廠長),他最早悟出商戰之道其實就是質量之戰,說到底是科技之戰,所以他從創辦裕華紗廠之初就把目光鎖定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歐美紡織工業。
民國十年(1921年),張松樵力排眾議,決定斥巨資購買英國最負盛名的“布拉特”牌紡機。當時英國名牌紡機價格比日本紡機足足高出一倍,且附有種種壟斷供貨的苛刻條件。許多人對此不理解,他們說張先生您何必非貴不買呢?難道您樂意花冤枉錢嗎?張松樵耐心向他們解釋說:東洋人模仿歐美人,所以東洋人是學生,他們的技術始終只是二流。我們不能圖便宜向學生學習,而要直接向老師學習。
為此他高薪聘請歐洲留洋歸來的留學生擔任技師,廣攬人才,工廠開辦短訓班,聘請洋工程師前來授課,老闆同員工一樣老老實實做學生。他還立下許多廠規,比如無論工人還是職員,進廠須經定期培訓,考試不合格者辭退;上工後仍須月月考核,考核不合格者辭退。他自己身體力行,將技術人員尊為上賓,一時間學習和鑽研技術在工廠蔚為風氣。
父親告訴我,武漢地區氣候炎熱潮溼,那個年代沒有空調,英國紡機落戶武漢水土不服,對產品質量影響很大。張松樵請來專家會診,摸索對洋機器進行本土化改造,後來他們加裝一種可以人工調控的蒸汽噴嘴,有效解決了棉紗斷頭的質量問題。生產實踐使張松樵大徹大悟,他認識到一切舶來品須經消化吸收,決不能照搬硬套或者“食洋不化”。他為此組織技師對生產流程進行全面改造,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當時裕華紗廠的競爭對手除了國內同行,主要是日本人開辦的“東洋布行”(紡織廠)。建廠之初張松樵便做出一個深謀遠慮的決定,在進口英國機器的同時購買部分日本裝置和配件,由於有了採購機器的正當理由,張松樵就能親自前往上海和青島的日本工廠進行實地考察。這樣一來,他不僅摸清對手底細,還順手“牽”回不少寶貴的生產技術和經驗。後來他又與中間商“泰華洋行”合作,於民國十二年(1924年)分兩批派遣得力助手肖老大等十多人前往日本留學,身份是“商業研修生”,專攻紡織技術和營銷策略。只是後來裕華紗廠全面崛起名聲大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