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而發,並最終建陳代梁。隋滅陳之戰中,賀若弼自瓜洲率先渡過長江,攻佔京口,與自採石渡江的韓擒虎合圍建康。唐初李子通攻沈法興,亦自廣陵渡江取京口。南宋偏安東南,主戰派大臣力主經營建康、京口以圖中原,如陳亮曾上書孝宗皇帝說:“京口,連岡三面,而大江橫陳,江旁極目千里,其勢力大略如虎之出穴。” ; ;' ; ;注:《陳亮集》中華書局增訂本,卷一 ; ;'
採石即今之採石磯,隔江與橫江渡相對,其地突向江心,有比較好的渡江碼頭,是古代長江易渡之處。秦始皇巡視東南,即由此處渡江。孫策略取江東,也由此處渡江;後遂建為重鎮。西晉滅吳之戰中,吳丞相張悌率軍至採石,渡江迎戰晉軍,兵敗,晉上游諸軍遂長驅直入,直抵建業。晉永嘉元年(307年),陳敏據建業起兵,晉揚州刺史劉機由歷陽渡江討之。東晉咸和三午(327年),蘇峻據歷陽起兵,率軍自橫江渡江取採石,東逼建康。鹹康元年(335年),後趙石虎率軍南下,遊騎至歷陽,東晉急增戍採石、蕪湖、慈湖以備之。梁太清二年(548年),侯景起兵叛梁,自壽陽趨歷陽,歷陽太守莊鐵以城降,並建議侯景說:“宜乘此際速趣建康,可兵不血刃而成大功;若使朝廷徐得為備,內外小安,遣羸兵千人,直據採石,大王雖有jīng甲百萬,不能濟矣。” ; ;' ; ;注:《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 ; ;梁紀十七 ; ;' ; ;侯景遂自橫江渡採石,襲據姑孰,東下建康;先是,臨川太守陳昕啟湊梁主:“採石急須重鎮,王質水軍輕弱,恐不能濟。” ; ;' ; ;注:《資治通鑑》卷一百六十一 ; ;梁紀十七 ; ;' ; ;隋滅陳,韓擒虎兵出廬州,由橫江濟採石,陷姑孰,從右翼包圍建康;此前,陳將樊毅提醒陳主說:“水口、採石,俱是要地,各須銳兵五千、金翅二百,緣江上下,以為防備。” ; ;' ; ;注:《資治通鑑》卷一百七十六 ; ;陳紀十 ; ;' ; ;北宋開寶八年(975年),曹彬率軍伐南唐,在採石大敗南唐守軍,佔領採石,然後在採石架設浮橋,接應江北的宋軍,宋軍遂長驅直入,如履平地。南宋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南侵,也試圖從採石渡江,被虞允文擊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襲取和州,準備進擊江南,大軍渡橫江,奪佔採石,遂據集慶(今南京),開創大明基業。
京口與採石雖同扼長江渡口,但在唐以前,採石的重要xìng有過於京口。採石附近,江面較窄,京口一帶,江面較寬,且京口以北,河湖密佈,北騎驅馳不易;採石以北,隔淮西而直面中原,敵騎驅馳,容易抵達。北騎南來,趨採石較趨京口為易。故前人有言:“古來江南有事,從採石渡者十之九,從京口渡者十之一。” ; ;' ; ;注:《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九 ; ;江南一 ; ;' ; ;另外,採石除去扼長江渡口外,還與姑孰、東梁山一道起著阻遏上游來敵。屏護建康的作用。唐以後,形勢稍有變化,一方面由於泥沙沖積,瓜洲一帶江面稍稍變窄,另一方面,隨著大運河的開鑿和政治重心的東移,這裡是運河與長江、北方政治重心與南方經濟重心聯絡的銜接地帶,因而地位有所上升。
姑孰即今之當塗,地處建康上游,控御採石和東梁山二處險要,翼蔽建康。東晉南朝僑立豫州(或南豫州)於此,號為南州,與北府京口、西府歷陽一道拱衛建康。顧祖禹稱姑孰“控據江山,密邇畿邑,自上游來者,則梁山當其要害;自橫江渡者,則採石扼其咽喉。金陵有事,姑孰為必爭之地。” ; ;' ; ;注:《讀史方輿紀要》卷二十七 ; ;江南九 ; ;' ; ;東晉初,王敦專擅朝政,自上游移鎮姑孰;桓氏以荊州上游東逼建康,恆溫、桓衝先後移豫州鎮姑孰。劉宋元嘉末年,武陵王劉駿討劉劭,兵至南州(即姑孰)而降者相屬。因為,據姑孰即已奪梁山之險,撤掉了建康上游最後的屏障。梁山即東梁山,在姑孰西南三十里,擋建康上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