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部分 (第1/4頁)
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心無顧忌、戰無束縛(1)
衡陽之戰,我第十軍以極端劣勢兵力火力應戰,其所以能與強敵血戰四十七晝夜者,乃本身絕無以上諸弊端。上下和諧,無壓無詐,將士用命。而最難能可貴者,戰況在任何慘烈演變中,官兵各守崗位與敵以死相拼,絕無自亂者,故全期之激戰中,我陣地曾被敵突破六十次以上之多,官兵絕不混亂,穩如山嶽,上下坦誠合作,且能迅速收復失地,皆化險為夷。最後三天,敵雖由一九○師陣地突破一角,衝入城內,我第三師、預十師、一九○師、一部陣地皆腹背受敵之攻擊,我官兵不為所動,仍奮戰不懈。至方軍長停戰令下為止,我全軍陣地皆屹立無恙。
如前面敵團戰史記載雲:敵人之第十軍,畢竟是善戰之師,並未為其他戰區之守軍,一角之潰而全盤動搖,且抗拒益形激烈。
以往,各級司令部之指揮作戰,戰鬥部隊各級部隊長之戰鬥實施,多數全憑個人之好惡,一己之觀念,胡亂施為。無分層負責之可言。譬如說,長官之對部屬,可不經軍法審判而殺之。自以為立威,實為暴行,影響戰力至巨而不自知。為部下者,隨時隨地都有被長官所殺之可能!以致部屬懼怕長官尤過於敵。在這種心情下之各級戰鬥部隊長,勢力終日忡忡不安,心不安則意不堅,意不堅則氣不盛。“勝以氣為主”,士氣消沉,這仗還能打下去嗎?(李注:葛先才對國軍奉為金科玉律的“連坐法”是不以為然的。)
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這個“心”字包羅永珍,只看吾人看不看得準,用不用得當。如果戰略與戰鬥配合得天衣無縫,則穩立於不敗之地。軍事學實莫測高深,誰也不敢自認為是軍事專家,誰也不能有信心穩操勝算,因它變化多端,戰況各異難以捉摸,無一定之規格,全憑決策者與執行者,依據戰場實際戰況演變,把握戰機而運用。昔三國時代,西城之役“空城計”,以諸葛亮之能,尚有“街亭”之失,而諸葛武侯緊急應變,以其統帥之尊,冒險設空城一計拒敵,而將司馬懿大軍嚇退,挽救了西城厄運。
建軍以培育戰士優良技能、旺盛鬥志為主,軍人在戰場以能奮戰為先,軍人只要能戰肯拼,則奠定製勝基礎,欲能使軍人奮戰肯拼,在戰場上務使其“心無顧忌、戰無束縛”,儘量發揮其英勇才智,不偏重於勝負得失。未戰而先束縛其心身,能奮戰之師必然獲勝,倘若因其遭受處境不利之影響而致敗,也能打出一個名堂,“敵我皆亡同歸於盡”,而達成戰略殲敵目的,故雖敗猶榮,前面數戰役為證,毋庸贅述。
勝負乃兵家之常,上級不可向下級過分要求,束縛下級心身,發揮不出其戰力,反而求勝不達。原則上但求權責分明,職守嚴正,勿壓勿詐,勿驕勿餒。昔曾國藩在其奏摺中稱:“臣累戰累敗,累敗累戰”,充分表現了他及其部屬奮戰精神,終於得到最後勝利。戰鬥的觀點,應建立在部隊能否奮戰,不以成敗論功過。這樣能減輕各級主戰鬥部隊長的責任負荷感,而使其集中精力於戰鬥。
一、《日本戰史寫衡陽戰役》(譯者趙慶升),全文請參閱國防部《軍事雜誌》,一九六八年二、三、四、五等月,三十六卷第五、六、七、八等期連載。
二、敵對衡陽戰役之記載,大致而言,尚不失公正,非身歷其境者,則不易領會其微妙之處。敵國戰史,不但記述他皇軍官兵,有強盛之責任感、榮譽心,以及勇猛善戰之表現,而且連我第十軍在戰場上各方面之成就及英勇奮戰精神,均備加讚揚。如非敵我兩軍,勢雖不均力卻相敵,又何來華南第二旅順要塞之戰的戰績?敵之所傷亡慘重者,乃連續強攻而又屢攻屢敗所致,我之所失守衡陽者,乃戰力只有損耗,而無絲毫補充所致。
三、敵在其戰史中,也有不少保留之處。攻城之始,一再受阻頓挫,將其責推卸於炮彈之不足,無空軍支援。其實,戰鬥開始,敵炮火之熾烈為我所罕見,僅以第一至第五日之戰,敵所發射之毒氣炮彈而言,就不在少數。以後炮火之烈日熾一日。致於敵機,曾有一段時間,白天很少臨空確屬實情,但衡陽夜夜大火,皆敵機所投之燒夷彈所致。其記載中,最大保留部分,乃傷亡數位。敵六十八及一一六兩個師團,自戰鬥之始,即施以連續猛攻。攻擊受阻頓挫,傷亡必然慘重。雖經一再整補,卻只是傷亡數位之增加,而攻勢毫無進展,以致兩個師團於第一次總攻停止後,其步兵連倖存官兵,平均不足二十人。
心無顧忌、戰無束縛(2)
經整補後發動第二次總攻,仍徒勞無功,損傷較之第一次總攻更為慘重。兩個師團之原任連長已所剩無幾,大部分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