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闊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不過趙普很快就觀察到,雖說老大趙匡胤是全家的頂樑柱,杜氏非常依賴這個大兒子,但在感情上杜氏並不喜歡大兒子。就像趙弘殷一樣,趙匡胤在她眼中就是一個粗俗的武夫,不懂規矩,從小調皮搗蛋,長大後整天與一群狐朋狗友飲酒賭博,到處闖禍。而且他少年時代就離家出走,後來參軍,長年在外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絕不是母親可以寄託感情的物件。
而杜氏第二個存活的孩子趙匡義就完全不一樣。雖然兩個孩子都中等身材,肥胖而略嫌臃腫,一樣方面大耳,面孔黝黑,但趙匡義自出生一直留在母親身邊,不像兄長那樣調皮闖禍,很喜歡上私塾,喜歡寫字,經常拿一些書法作品給母親欣賞,甚至還學會了作詩。在閒暇的時候,匡義喜愛哼哼著小調與夥伴下圍棋,或者就是玩蹴鞠遊戲。雖然匡義也很貪玩,但他不會超出母親的視野,這讓母親感到安心,也因此受到特別的寵愛。
有記載稱,陳橋兵變時,趙普親自安排太祖全家躲在定力寺靜觀其變,並讓趙匡義照顧好全家,如有異常情況,軍中會有太祖的義社兄弟及時照應,不必害怕。當時趙匡義十分沉靜,既不慌張也不打聽,並且始終陪伴在母親身邊,這給趙普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兵變成功之後,皇弟趙光義作為太祖最親近的成年男子,立即被任命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五月太祖出征李筠,趙光義被任為大內都點檢,留守京師。十月太祖南征李重進,光義又為大內都部署,留守京師。顯然,這時的皇弟是作為太祖最可信賴的人物而出現的,當太祖不在京師時,趙光義是掌握禁軍兵權的最高指揮官。
此外,趙普回想起,在兵變後到杜太后去世的這段時間裡,杜太后對自己似乎特別熱情,經常要求趙光義跟隨趙普出門。趙光義是一個很乖巧的年輕人,每次和趙普在一起,都會請教政治操作和軍隊權力結構方面的問題。趙普認為趙光義驟然承擔政治重任,這方面的知識是迫切需要的,因此總是十二分詳細地向光義介紹各種政治上的細節和內幕,而趙光義對這些也有異乎尋常的濃厚興趣。
現在看來,杜太后的熱情和趙光義的乖巧並非偶然。
一個極富挑戰意味的難題擺在皇帝和趙普面前:皇弟光義是不是應該被作為皇位繼承人來對待?
陳橋兵變才剛剛過去一年,新皇帝年僅35歲,每天都有萬般算計的趙普的確沒有考慮到,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會如此迅猛而嚴峻地擺到他的面前。
如果已在彌留之際的人不是杜太后而是當今皇上,而這時杜太后認為應該由22歲的皇弟趙光義繼位,而不是由10歲的皇子趙德昭繼位,趙普肯定不會有任何的異議,相反他會認為杜太后是深明大義。 txt小說上傳分享
2.危險的遺命(2)
但現在彌留之際的人是杜太后,她那當了皇上的兒子僅僅34歲,十年之後皇子德昭就已21歲,完全是一位成年之君。何況選擇繼承人完全是皇上的權力,怎麼可以以母后的身份來指任繼承人呢?
更為愚蠢的是,如果皇上將皇位傳給皇弟趙光義,那麼光義之後又將皇位傳給誰呢?“兄終弟及”,豈不是要傳給幼弟趙廷美?
雖然趙普深知,杜太后的遺命只是讓皇上傳位給光義,而無意讓趙廷美繼承皇位。但趙普偏偏要在遺命中寫“兄終弟及”,以此來突顯杜太后這個遺命的荒唐愚蠢,透過質疑這個遺命的合理性來削弱其合法性。
趙普不是那種整日子曰詩云的酸儒。對那些讀書人,趙普總是自稱小吏,“寡於學術”。偶然讀讀《論語》,趙普認為孔子是一個頑固而實在之人,《論語》中孔子與弟子的諸多對話顯示孔子其人頗有性情,比不得後世的窮酸文人。世間俗儒流傳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說法,一方面嘲笑趙普之少讀經書,另一方面則是以此抬高《論語》的地位,宣稱《論語》是治國寶典。其實《論語》在趙普的時代地位並不高,不過是一部小經,與《詩》《書》《禮》《易》《春秋》五經不能相提並論。《論語》被列入四書而成為比五經更重要的經書,那是趙普三百年之後的事情了。
趙普不愛讀經,並不意味著趙普不愛讀書。在趙普看來,經書對於輔佐王霸之業並沒有多少實際意義,趙普愛讀的是對政治操作提供了大量例項的史書,他對《左傳》《史記》《漢書》等史書中記載的各種歷史事件,可謂爛熟於心。
無數的歷史經驗都證明,兄終弟及,只能帶來政治混亂。孔子是商朝王族的後裔,商朝後來被周朝所滅,但孔子說“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孔子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