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用大量的管理人才。他們招聘的人員既有大量的初出茅廬或剛跨出校門的年輕人,也有在其他地方工作過、具有一定經驗的中年人。所有履歷考核全部透過的求職者,要在餐店裡進行實地實習,讓他們熟悉未來的工作環境,讓他們看一看工作環境是否與自己的願望一致;經過三天實習後,雙方再第二次見面,確定是否錄用。一個年輕的畢業生必須先當4~6個月的實習助理,以熟悉各部門的業務,從付款臺到各個崗位,然後升為二級助理,之後是一級助理,也就是經理的左膀右臂。從進入麥當勞,平均經過2~3年,可成為快餐店經理,對麥當勞公司來說,文憑僅僅是〃潛力的外表〃。麥當勞公司的口號是:〃能力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文憑很快就會失去作用。
新進人員,當然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在新的環境中雄心勃發,有一展身手的慾望。管理者如果能充分利用這一點,開掘新人的潛力,則人企兩旺。
5。 培養人才: 考驗的是培養者自身
○ 人才培養,不是要不要培養,而是如何培養的問題。而培養的效果,關鍵還是要從人才培養中反映出來的問題來反省根本性的宗旨問題,比如究竟應該做什麼樣的企業才是成功的,究竟怎樣做老闆才是成功的?培養是〃術〃,卻需要與企業之〃道〃完成互動。
諸葛亮第六次出祁山時,派人到魏營下戰書。司馬懿問下戰書的蜀使:〃諸葛亮飲食起居如何?〃信使說:〃丞相起得早,睡得晚。處罰20棍以上的事都親自處理,做得多,吃得少。〃司馬聽說後大笑說:〃諸葛亮食少事多,哪能活多久?〃蜀將回報諸葛亮,諸葛亮感嘆道:〃司馬深知我也!〃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這句成語所揭示的原本是三國後期蜀漢人才奇缺的歷史事實。從管理學的角度看,可以發現諸葛亮在人才培養的問題上沒有解決好,才導致出現〃蜀中無大將〃的局面,並由此成為蜀國滅亡的一個原因。出現這種現象,我們不能簡單的認為諸葛亮不重視人才培養,他對人才的培養是重視的,比如他在收伏和培養姜維上就花了很多功夫。
問題的癥結還在諸葛亮身上。諸葛一生惟謹慎,這種性格也造成了諸葛亮事必躬親的做法,無論大小事,似乎不經他手,就不放心。作為一個優秀的職業經理人,諸葛亮盡心盡責,本無可厚非,但也正是他過於親力親為,勢必影響到屬下在重大挑戰面前放手實戰的鍛鍊機會,客觀上導致人才培養的不夠。比如,諸葛亮對〃軍中罰二十以上必親覽〃這就很值得思考。首先軍中的賞罰應是以制度執行的,罰二十以上就要以人代替制度再判斷一下,自然累死,並且他去世後別人也未必做得到,或者即使做也做不到他那麼好,結果這就變成一個不完善的制度,三國中蜀漢後期的官僚體制是最臃腫的,不知是否與此有關;其次是他用人方面授權程度太低,自己做了一大堆中層幹部的事情,客觀上剝奪了下屬發揮重大才能的權利,可以想見,在瞬息萬變的軍事和政治鬥爭中,如果不能讓重要的人才獨立應對考驗,而總是要幫扶管帶,那麼一旦失去在後面做靠山的支撐力量,該是怎樣不堪設想的結局呢?
在這一點上,諸葛亮實在是比不上他常自比的管仲了。管仲做了齊桓公的〃CEO〃以後,很快就向齊桓公推薦了幾位各具才能、獨當一面的分管〃副總裁〃,很多事情就交給他們了。試想一個人再厲害,也難是全才,或就算是全才,時間精力總及不上幾個人吧?俗話說,三個臭皮匠,能頂諸葛亮。換個角度看,這也說明諸葛亮沒有真正信任組織內部的其他人,在這種思維定勢的指導下,蜀國的人才培養事業能夠有堅實的基礎嗎?
諸葛亮對人才的培養還偏向於直接的具體指導,而較少使人才有獨立的鍛鍊,無法給下級創造出大膽思考、自主工作的機會,讓下級只有依賴感,而沒有信任感。人才沒有鍛鍊的機會,當然無法脫穎而出。這種只憑自己的經驗和判斷直接灌輸的結果是,只會培養出老實聽命而非當機立斷、獨當一面的大將。劉備臨終前說過馬謖這個人為人有點誇大,很容易〃紙上談兵〃,而諸葛亮從自己的價值偏好上判斷,得出馬謖是可以在高層次判斷上有一定能力的結論,所以並不重視多給他實踐中鍛鍊的機會,尤其是不從小事做起,逐步提高,而是直接委以大任,重大到直接關係到整個戰局的成敗,結果發生了街亭失守、淚斬馬謖的悲劇。
〃荊楚多壯士,益州盡奇才〃。劉備活著的時候,蜀國人才輩出,名將名相薈萃。但經諸葛亮多年管轄後竟然缺兵少將,到諸葛亮去世、姜維北伐中原時,竟到無能人可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