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心點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重大原則問題上決不改變自己意志的氣概。
劉備伐吳失敗,七百里大火燒燬了蜀國創下的基業。面對一副燒焦的爛攤子,諸葛亮受遺詔託孤。即使是困難重重,國中無人,朝中無將,諸葛亮仍能運籌帷幄,安居平五路,六出祁山,七縱平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的政治理想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一統天下。但現實卻是極其嚴峻: 三國之中,對手魏國勢力最為強大,其土地、人力、財力、物力比吳蜀兩國的總和還要多,而蜀國相對最弱。諸葛亮深知這一點,〃與其坐而待亡,孰若伐之?〃(《後出師表》)於是毅然挑戰極限,採取一切積極措施,發憤圖強,這種不屈不撓、盡力而為的奮鬥精神,正與劉備一脈相承。
前面說過,曹操一邊用青梅煮著酒,一邊當面告訴劉備: 除我之外,你就是當世絕無僅有的另一位豪傑。曹操是不是藉著酒勁給劉備戴高帽?當時劉備的處境是寄曹門籬下,實力完全不在一個層次上。回顧這位劉皇叔的〃履歷〃,可以說一生顛沛流離,總是被到處趕,屢受打擊,妻離子散,勢單力薄。然而從後來的結果看,曹操所言非虛,劉備終於成就三分鼎立的大業。如要盤點這一格局下的三位領袖人物,就會發現曹操原是出身豪門貴族,在天下大亂中嶄露頭角,有〃先發〃優勢;孫權19歲時承繼父兄的基業,無可爭議地擁據富庶的江東之地,稱得上有〃先天〃優勢;而只有劉備靠自己白手起家,其中的奧秘究竟又是什麼?
《三國演義》塑造的曹操能夠一眼看透各路英雄,這有足夠的歷史依據。《三國志》卷十八中收錄不少曹操的詩文,其中一篇《褒揚泰山太守呂虔令》有這樣的字句:〃夫有其志,必成其事,蓋烈士之所徇也。〃意思是,有了志向一定要實現它,這是烈士不惜犧牲所追求的。從這句話裡,也可看出曹操對劉備惺惺相惜的原因。
劉備是三國中常常被低估了才能的人物,因為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恰恰不是勝利,而是挫敗,這成就了他過人的堅忍性格,也帶出了一支人氣指數最高的隊伍。在遇到諸葛亮之前,他已經帶著少數骨幹顛沛流離了大半個中國,年過四十仍然沒有一個立足之地。但即使在這樣的境遇中,卻從來不曾動搖意志,真可謂屢敗屢戰,每次都能在失利困窘的局面下挽回對自己疑慮和渙散的軍心。劉備早年雖然沒有自己的根據地,但所到之處,總能受到尊重。史書說他〃好默而慢〃,在劉備沉默寡言、行動遲緩的背後,盪漾著一股英雄氣,充斥著一股堅忍不拔的英雄之魂。因為堅忍,他總能團結到他想團結的力量,最後與曹、孫形成鼎足之勢。
〃三顧茅廬〃是劉備一生中最重要的轉折點,諸葛亮由此成為他的創業團隊中最重要的謀士,這一段故事成為《三國演義》中最負盛名的一段佳話。它的重點在於劉備的禮賢下士,寫得山清水秀,祥雲飄飄。但是在史書《三國志》中,卻只有簡單的五個字:〃凡三往,乃見。〃按中國的傳統,以三為多,凡事不會超過三次。這樣看來,即使是聘請顧問,劉備也充滿了挫折,作為一代開國者的辛苦艱難可想而知。
一直以來,領導力是MBA培訓的重要專案之一,對企業管理來說,領導人堅忍不拔的品質極其重要,它對於任何競爭對手來說都是可怕的挑戰。約翰·麥克斯韋爾博士是培養有效領導力的專家,還是音久和Equip集團的創始人,這兩個機構都被公認為首屈一指的領導力培養和支援機構。他在《學會轉敗為勝》一書中提出企業領導力的四個因素,其中包括堅忍不拔、百折不撓,要求領導層必須有積極向上的態度。
〃肯德基炸雞〃連鎖店的創辦人桑德斯上校在65歲時還身無分文,有一天他想起自己擁有一份可能人人都會喜歡的炸雞秘方。隨後他便開始挨家挨戶的敲門,把想法告訴每一家餐館。很多人都當面嘲笑他,而這位久經沙場的軍人沒打退堂鼓,他明白勝利往往就在最後的堅持之中。最終桑德斯上校的炸雞配方被接受了,這可是在整整被拒絕了1009次之後,他聽到的第一聲〃OK〃。試想一下,在歷經1009次的拒絕,整整兩年的時間裡,有多少人還能夠鍥而不捨地堅持下去呢?這也正是他取得成功的可貴之處,或許這也就是世上只有一位桑德斯上校的原因所在。天字第一號的成功秘訣就是執著,決不輕言放棄。
經營企業,並非人人都能成功,往往意味著風險、坎坷,甚至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是什麼原因導致不少人創業失敗呢?原因之一是盲目選擇,一口就想吃成胖子,不能估計到成功佔有市場的複雜性、困難性,自然是賠了又賠。然後是產生畏難情緒